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要牢牢把握其内涵与基本要求。
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根基在农村,最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乡村治,社会安,国家稳。乡村有效治理关系着农村的内部管理与发展,关系着党在广大农村的执政基础,关系着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不难看出,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占据重要地位,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细微的“神经末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治理水平起基础性作用。应不断筑牢社会治理的基层根基,以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巩固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成果。
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精确的任务着力点,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振兴等内容,包括制度安排、资金投入、农民参与、政策支持等要素,只有有效整合相关要素才能发挥最大功效。而乡村有效治理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构建科学有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形成良性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保障乡村生活有序进行;实现乡村全方位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是保障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手段。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及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广大乡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一些新问题。当前乡村社会矛盾仍呈现出源头多发、形式多样、性质复杂的特征,乡村治理任务还比较繁重。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进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可以规范乡村社会行为,调整乡村社会关系,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维持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做好乡村组织振兴工作,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做好思想引领、人才建设和制度推进等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活动,创新思想建设方式方法,丰富党员组织生活。打造优秀的农村工作队伍,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压实各级部门和相应领导的责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乡村治理新格局。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导向,融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实现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以自治为基,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坚持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形成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激发农民的参与性和内在活力。以法治为本,建设法治乡村。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以法治指引乡村治理实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规范市场运行等方面的权威地位。以德治引领,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发挥德治的道德强化作用,将其融入村规民约、村民道德公约等规范中,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培育文明乡风。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建设平安乡村。
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进程。乡村治理数字化推动乡村治理向开放式、协同性、精准性和前瞻性的数字治理模式转型,将成为乡村治理体系的生力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补齐数字化基础社会短板,建立偏远农村数字化服务普惠机制,构建城乡一体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涉农资源整合,建立一站式“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加快制定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标准。加快培育数字农民,鼓励引导乡贤等能人进村,普及乡村治理数字化手段,带领村民共建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加快乡村治理数字化进程。
(作者系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时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