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河北中心智库

李鉴修: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

2025-11-05 10:03   来源:河北日报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的目标任务,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这一重要部署,既是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

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凝结着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演进中淬炼形成的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升华的精神品格。我们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通过高质量文化供给,滋养个体心志、培育社会情操、升华精神境界、凝聚思想共识,汇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是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需要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促共进。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更好地守正。涵养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战略定力,守好本和源、根和魂,在守正中开拓创新。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价值立场,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要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根据实践发展和时代特征解决时代问题、洞察时代大势、把准时代脉搏。

筑牢文化根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作用,首先在于对个体心灵的塑造。所谓“养心志、育情操”,正是文化作用于人的具体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品格,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担当,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涵养昂扬奋发精神气质的底蕴所在,是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质,养成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强化价值引领。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内核,决定着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种方式,使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公民价值准则深入人心。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力量根基,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营造昂扬向上、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秉持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坚持开放眼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激发文明进步不竭动力,共塑文明发展新秩序,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注重实践养成。精神气质的涵养不是纸上谈兵,更非一日之功,关键在于坚持知行合一、久久为功的实践养成。要引导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典型选树和宣传,以榜样示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弘扬诚信文化、廉洁文化,引导人们树立诚信意识和廉洁意识。要注重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坚决反对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引导人们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以只争朝夕的干劲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