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王建强:多措并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021-09-15 10: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上述目标,核心是创新,关键在人才,根本是构建起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通过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汇聚各类人才,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重要支撑。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是从根本上实现我国未来发展目标的战略之举,也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之措。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科技创新中最关键的因素。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能力,“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能够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就能增强人才实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些重大战略有望解决我国存在的如基础研究力量薄弱、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一些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而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制约仍是人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在竞争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决定因素还在人才,根本之策在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我国科技人才蕴藏巨大创新潜能,只有将之释放出来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而释放这种潜能的有效途径就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因此,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决定因素,只有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才能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才能满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之需。只有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持续深化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才能让人才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激发人才活力,必须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坚持德才兼备,注重人才的能力、业绩和贡献,注重多元分类评价人才。要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实现人才顺畅有序流动,促进形成产学研用人才交叉流动的格局。要坚持用事业感召人才,充分发挥重大科技项目集聚人才的作用,大力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让人才在推进事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坚持用待遇留住人才,让优秀人才在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中享有回报;坚持用荣誉激励人才,不断提高各类专家(团队)人才的津贴补贴,让各类人才体会到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受到尊重的光荣感。要不断改革学术管理机制,充分保障学术研究,扩大科研选题范围,形成自由探索的体制机制。要构建更具开放性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人才跨学科、跨专业、跨岗位合作,在积极的合作竞争中激发创新火花、收获创新成果。

坚持以用为本用活用好人才  人才活力的激发、人才才能的发挥都要在使用中体现,只有坚持在使用中培养人才,以使用为目的引进人才,在使用中激励人才,才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用活用好人才,就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打破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壁垒,“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顺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要大力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使用中造就大批基础研究人才,通过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加强队伍建设中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坚持“人才不是管出来而是放出来的”理念,切实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消除对人才成长发展的过度干预,打破人才身份、体制束缚,鼓励人才兼职兼薪、离岗创业。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人才放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

充分发挥党管人才原则制度优势  党管人才原则是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既要各级党委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重要职能,又要构建起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对人才多关心、多爱护,多宽容、多理解。人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在组织部门牵头领导下各司其职,做好人才基础性工作,构建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放手让人才尽展其能,使其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更好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调动全社会创新热情,推动形成崇尚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为人才创造良好成长发展环境  人尽其才,则事半功倍。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是做好人才机制保障的基础,是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有效方式。“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既依赖人的内在因素,又受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成长发展环境的营造。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才需求层次越来越高、需求内容越来越多。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就是要回应人才发展的时代要求,为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成长与成才创造宜业宜居的制度环境。要使人才有地位,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风气;事业上有支持,为人才创新发展开辟“绿色通道”,放手让人才开展创新研究并给予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不断发挥创新实践活力;经济上有保障,让创新研究有充足的物质支持,让人才无后顾之忧;生活上有关爱,要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探索人才个性化、人本化服务模式,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