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姜兴:健全京津冀科技人才合作共享机制

2021-09-15 10: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崛起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科技人才作为最稀缺的科技创新资源,是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之要素,科学统筹京津冀科技人才资源,加强科技人才协同培养,加快形成科技人才合作共享战略布局是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健全京津冀科技人才合作共享机制,通过不断优化科技人才合作共享生态、创新科技人才协同共培机制、构建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市场机制,持续有效加强科技人才共享使用,是京津冀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同心同力同向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优化科技人才合作共享生态  由于经济基础、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障碍,京津冀三地科技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明显。京津冀亟须共力拓宽科技人才合作共享渠道,共同打造科技人才合作共享的良好生态。一是做好京津冀科技人才合作共享顶层设计。建议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基础之上共同制定《京津冀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以引领京津冀科技人才合作共享,一方面充分盘活三地科技人才资源,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避免恶性竞争,有效实现三地科技人才乘数效应、做大人才“增量”。二是创新京津冀科技人才合作共享机制。定期召开高规格京津冀科技人才合作共享部际协调小组会议,达成京津冀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协议,在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培养、派遣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推进京津冀科技人才评价、流动、使用、培养、激励、保障机制衔接,为京津冀科技人才合作共赢、共享共育打造政策基础,促使区域科技人才合作共享工作高效运转。

创新科技人才协同共培机制  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科研力量最为密集地区、“大校大院大所”中知名科学家与科研团队云集之优势,提高北京科技人才对津冀科技人才的带动培养效用,以北京科技人才为核心组建基于产业协同发展的京津冀产业科技人才联盟,制定人才联盟章程和科技人才共培计划,共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和导师团队,在关键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方面实行深度合作和联合攻关。要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共同培养,由三地政府共同设立合作基金、整合科研平台,加大对优秀科研团队和培养对象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力度,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生命健康等新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前沿领域,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京津冀高校协同向纵深发展,鼓励支持津冀充分利用北京高教资源全国第一优势和北京高教功能疏解等机遇,积极开展与北京院校的对接合作,共建学科集群,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京津冀重点产业、重要领域科技后备人才合作培养。

构建京津冀政产学研合作机制  针对企业创新主体力量相对单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此需要推动京津冀三地联合出台产学研政策,以引导、扶持、鼓励企业积极与三地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技术合作关系,共商共建共享技术开发中心和合作实践基地,整合各自优势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资源优质共享”,推进科技人才聚集平台共建,有效实现科研、制造与行政统一。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同促进科技人才开发,针对津冀科技人才吸引瓶颈,积极探索“双向飞地”模式,鼓励津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汽车等三地优势产业,在京按照产业建设“科创飞地”或“人才飞地”,组建专业飞地运营团队,引导产业链企业入驻,针对产业关键共性问题,集中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对接,协作共享北京优势科技创新资源、人才资源,由“筑巢引凤”向“凤地筑巢”的人才合作共享模式转变。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在津冀特别是雄安新区与北京共建“产业飞地”,倾力打造雄安新区协同创新发展新样板,促进北京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以“双向飞地”模式推动京津冀共享各层次科技人才。

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市场机制  科技人才智力的稀缺性、工作的自治性以及选择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较大的主动选择权,因此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市场机制,提升京津冀科技人才服务水平,是促进京津冀科技人才合作共享的最佳选择。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人才开发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肯定科技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实行市场化柔性引才,利用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优势,积极创新京津冀“星期日工程师”、客座顾问、远程会诊等科技人才共享模式,增强京津冀科技人才合作共享的及时性、灵活性。二是建设统一性、专业性、规范性的京津冀科技人才市场。由京津冀三地共建科技人才市场平台,共同整合科技人才资源,建立统筹共用的“京津冀科技专家人才库”,及时发布科技人才需求信息,实现科技人才资源与用人主体精准对接,降低供需双方双向选择成本。加快科技人才评价、交流、信息和服务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提升科技人才合作共享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科技人才合作共享监督机制。推进科技人才征信与身份ID制度建设,加强对科技人才用人单位人才使用情况监督,保障科技人才的合法权益,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更好服务国家自立自强科技体系建设。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