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硬实力的重要指标,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则是支撑一个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赋予了新使命,新格局部署了新任务,新战略指明了新方向,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比以往更加迫切需要构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良、勇挑重担、敢于争先的基础研究科技人才队伍。
坚持“四个面向”引领基础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为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一是要围绕科技前沿培养基础研究科技人才。科技前沿领域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关键所在,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科技前沿领域研究中,把好钢用到刀刃上,抢占基础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和最前沿。二是要围绕经济主战场培养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各国经济竞争的背后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是基础研究竞争。要充分肯定基础研究科技人才潜在的巨大价值,加快补足人才短板,逐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为我国在经济主战场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三是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基础研究科技人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在科技领域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对基础研究科技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做好人才布局,从人工智能到量子通信,从新能源到新材料,从疫病防控到集成电路,从乡村振兴到制造业强国,国家的重大需求就是基础研究科技人才成长与人才队伍建设最好的风向标。四是要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培养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健康。要重点聚焦人口老龄化、食品药品安全、重大疾病防控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重点突破新药创制、基因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生物安全等生命科学短板领域,加快完善重大民生领域的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布局,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诉求。
加大多元支持力度 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之所以能够成为基础研究强国,归根结底是广泛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各方力量的结果。各种力量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许多基础研究重大发现得益于此,要建设科技强国,就需要更加充分地调动各方力量。一是要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基础研究的力度。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我国基础研究人均经费偏少。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只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5%左右,而美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高达15%,差距明显。未来,要逐步加大中央与地方两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研发支出占比,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为基础研究科技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条件。二是要制定更加优惠的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税收政策。放眼全球,诸多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企业功不可没。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创新是其本能,为此要通过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体系,更好地激励企业投身于基础研究,使其放眼星辰大海,探索未知世界,造福社会民生。三是要鼓励社会各界多方式多渠道支持基础研究。广泛学习借鉴国外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支持基础研究的方式方法,鼓励组织或个人通过捐赠等形式参与到基础科学研究中来,并给予必要政策优惠;鼓励个体、企业或其他组织设立基础研究相关基金会,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让众多基础研究科技人才更好地探索大千世界。
打造更优发展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套更加符合基础研究规律、更加遵从人才成长规律、更加适合中国国情、更好激发人才潜能的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发展新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当前,在高水平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加速向我国回流与聚集的同时,也存在本土顶尖人才外流的情况。基础研究顶尖科技人才的流失是难以用金钱估量的,为此必须着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营造更加适宜发展的软硬环境,激励基础研究科技人才更加充分释放活力与创造力,在报效祖国的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二是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政策。重点解决好广大基础研究科技人才普遍关注的保障激励等共性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探索建立基础研究长周期评价体系,营造更加适宜的基础研究生态体系,加快构建百花齐放、万马奔腾、活力奔涌的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发展新格局。三是构建基础研究科技人才队伍新格局。既要着眼当前,加快优化现有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与规模,又要着眼未来,培养广大青少年对基础科学应用研究的浓厚兴趣,为未来提供强大的后备人才支撑。既要更加凸显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地位,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要更加重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把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融为一体,把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作为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四是积极探索基础研究科技人才价值实现新生态。从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到应用技术再到产品开发,这一进程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挑战与机遇并存。要疏通从实验室到市场、从理论到应用之间的价值链条,充分调动价值链条上下游各类主体的积极性,畅通双向价值传导机制,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改进完善经济发展反哺基础科学研究的体制机制,为基础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营造价值共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性发展新生态。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罗振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