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吕新斌: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凝聚民族复兴磅礴力量

2025-09-10 09:32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赓续红色基因,永葆初心使命,提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始终保持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昂扬斗志

■把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与新时代新实践、新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超越时空的强大力量

■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我们坚定不移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注入强大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以一往无前的胆魄和勇气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伟大抗战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待、历史的必然。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赓续红色基因的需要。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历经抗战烽火的百年大党,如今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赓续红色基因,永葆初心使命,提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始终保持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昂扬斗志。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后中国落后挨打、受人欺辱的历史教训刻骨铭心。一个民族只有自强,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自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要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敢于斗争、善于创造,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和平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和平发展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就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世界和平和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

深刻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精髓要义

伟大抗战精神是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孕育而生的。我们要深刻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精髓要义,把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与新时代新实践、新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超越时空的强大力量。

培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奋斗献身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14年浴血奋战,无数先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将爱国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进一步激发与培养爱国情怀,深刻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逻辑,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厚植爱国情怀,切实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

坚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贵节操。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殊死抗争,涌现出了一大批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杨靖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赵一曼临刑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源自于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民族气节,时刻体现在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前赴后继的奉献精神之中、为维护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追求之中。新征程上,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必须挺起民族不屈的脊梁,迎难而上、英勇奋斗,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保持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是为了祖国利益敢于牺牲的崇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抗战时期,面对侵略者的铁蹄,英雄气概始终是崇高价值引领,凝聚着正义的力量和无畏的勇气。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同样需要英雄气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挺膺担当,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错误论调面前敢于坚决斗争,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必胜信念是从不轻言放弃,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意志。这种力量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赓续,源于对民族存续的责任、对正义事业的坚守、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抗战时期,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最终取得完全胜利,展现了百折不挠的韧性、坚忍不拔的执着。事实表明,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要发展要强大,最终要靠自己的不懈奋斗。奋进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矢志不渝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立足时代坐标的精神接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广大党员干部要在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过程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更加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深刻把握伟大抗战精神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勇于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转化为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坚决破除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弊端,沿着历史前进的逻辑前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强化使命担当。从百年沉沦到迈向复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需要坚定信心、接续奋斗。要把伟大抗战精神与砥砺奋斗结合起来,认真学习抗战先烈的风范,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奋勇争先、担当作为,用实干开创美好未来。

维护和平发展。中国人民对战争苦难有着刻骨铭心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追求。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同世界携手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应对风险挑战能力,通过坚决斗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