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李鉴修:在新征程上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2025-08-20 15:27   来源:河北日报

■伟大抗战精神,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唤起了民族觉醒,铸就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丰碑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时代新征程,伟大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继续以爱国之志、团结之力、必胜之念焕发着历久弥新的永恒力量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新征程奋发进取、拼搏奉献,努力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今天,伟大抗战精神依然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信心、勇气与力量,以奋斗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伟大抗战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战争中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唤起了万众一心、共御外辱、救亡图存的民族觉醒,为赢得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文明战胜野蛮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丰碑。

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追求。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于其绵延不绝的文明和精神。近代的抗战烽烟唤醒了民族血脉中蕴藏的勇敢、自强基因,激荡起民族精神所蕴含的磅礴力量。面对亡国灭种危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席卷全国,“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充溢华夏,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展现出的英雄气概极大地振奋了人心。抗日战争中,在民族精神的激励下,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中国之胜,胜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升华。

伟大抗战精神淬炼和重塑了中国人民优秀品格。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抗日战争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紧相连,使每个个体在进退抉择中磨砺思想、锻造品格。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之际凝聚升华的精神瑰宝,深刻塑造了中国人民的集体品格与价值取向,成为代代赓续传承的强大精神基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升了民族集体意识,将各阶级、党派、地域的民众从“一盘散沙”凝聚为“万众一心”,形成了“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全民意志。抗战中,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以生命的荣光,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成为抵御外侮的民族脊梁。

伟大抗战精神昭示和引领了世界和平发展方向。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蕴含着正义性、国际主义情怀及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理念。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统一战线的形成、战后秩序的重建以及《联合国宪章》中主权平等、制止侵略行为等原则,彰显了伟大抗战精神的价值追求和在当代全球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昭示着和平发展的方向。

伟大抗战精神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时代新征程,伟大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继续以爱国之志、团结之力、必胜之念焕发着历久弥新的永恒力量。

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抗战精神证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凝结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盘棋”的团结意识和“国家至上”的价值追求。抗战精神让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信念,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新时代我们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强大精神支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激励全体人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攻坚克难,勇毅前行,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锤炼应对风险挑战的斗争意志。抗日战争是以弱胜强的典范,蕴含着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内核。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潮流、地区冲突、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公共卫生安全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相互交织,迫切需要以伟大抗战精神砥砺奋进意志和定力,激发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以一往无前的意志破解前进中的难题。

强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支撑。伟大抗战精神蕴含丰富精神滋养,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要求党员以英勇无畏的行动担当起军事斗争的重任,以亲民务实的作风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抗战胜利提供精神支柱。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党的建设比喻为一项“伟大工程”,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新征程上,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存在,党内存在的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迫切需要全党继承优良革命传统,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当前,我们已经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新征程上必然面临各种风险挑战,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新征程奋发进取、拼搏奉献,努力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认清历史方位,坚定信念信心。登高望远,才能不迷航向。要以大历史观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跳出时空局限,从历史长周期、文明宽视野、规律深维度中认识伟大抗战精神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坚定爱国爱党信念,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大潮,把殷殷爱国情、拳拳报国志融入到岗位和工作中,开拓进取、顽强奋斗,一步一个脚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铭记抗战历史,汲取奋进力量。铭记历史,才能照亮未来。要深入学习抗战历史,坚决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深刻感悟抗战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积极开展学习教育,将抗战精神融入干部教育培训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主题宣讲、专题展览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将抗战精神融入实践,引导人们将学习感悟转化为勇于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把爱国热情熔铸为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增进民族团结,凝聚攻坚合力。强化精神纽带,才能休戚与共。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强化各民族抵御外侮、共建家园的历史记忆,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根植人心。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攻坚克难中开拓新局。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闯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劲,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攻坚克难中开拓新局。

彰显大国担当,推动和平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才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坚持开放包容,推动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建设更加美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