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回望这场伟大斗争,不仅是为了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更是要探寻其中蕴含的永恒价值如何在当代世界焕发新的生命力。当战争的硝烟散去,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我们越发清晰地认识到:抗战精神绝非仅仅属于过去的记忆,而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是应对当今世界复杂挑战的重要思想资源。抗战历史所承载的正义信念和道德力量,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了价值标杆。
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代社会持续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八十年前,正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精神,将四万万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天,穿越历史的烽烟,抗战精神已升华为中华民族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时的精神底色。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扶贫干部们发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科研工作者秉承“敢为人先”的勇气,突破了一项项“卡脖子”技术;在国际交往的大舞台,外交人员以“和而不同”的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生动实践无不彰显着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精神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而是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意识转化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升华为民族复兴的使命自觉,成为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中国精神、体现中国价值的重要源泉。
对于青年一代而言,抗战历史是最好的思政教材。在历史记忆与时代回响的交织中,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符号,它告诉我们,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当代青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但纪念馆的实物陈列、老兵的亲口讲述、文艺作品的生动展现……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转化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当代青春宣言,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抗战精神的价值重构体现为从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内化为攻坚克难的奋斗品格,从保家卫国的集体行动细化为立足岗位的实干担当。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里延续着“持久战”的坚韧,文化传承者以创新方式激活红色基因,国际交流中年轻面孔讲述中国故事——这些当代实践都在证明,抗战精神已超越了特定历史时空的限制,成为指引青年成长的精神坐标。青年应当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回望历史时能感受到心灵的震颤,在面向未来时能汲取前行的力量,抗战精神就真正实现了从历史记忆到时代价值的完美跃迁。
抗战精神的价值不仅限于中国,它对全球治理和人类未来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启示。二战期间,多国人民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结成最广泛的反法西斯同盟,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人类文明的底线,这一历史经验深刻昭示:面对共同威胁,唯有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冷战思维沉渣泛起,人类社会发展再次来到关键的十字路口。中国作为抗战精神的主要继承者和践行者,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巴黎协定》实施等实际行动参与全球治理,将抗战时期的国际合作精神创造性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全球发展倡议,从维和行动到人道主义援助,中国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贡献诠释着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这种价值重构不是简单的历史延续,而是在新的国际格局下实现的精神升华,它既保持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核心要义,又赋予了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时代内涵,为处于百年变局中的世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指引和实践路径。
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既要缅怀先烈,更要面向未来。弘扬抗战精神,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启迪今天、照亮明天。对青年一代而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坚定爱国情怀,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对国际社会而言,只有坚持正义、维护和平、促进合作,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团结、奋斗、正义、和平,依然是今天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作者蔡瑞艳系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