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杨君: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2025-08-06 08:53   来源:河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是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之举。打造活力迸发、动力强劲的创新型河北,要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科创资源、技术研发、市场需求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刻把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内涵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对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深化和发展。它将市场需求和用户应用纳入产学研合作全流程,强调在创新源头注重需求导向;在实验、中试、生产环节鼓励用户参与,降低创新风险;在产业化阶段增加场景验证,获取创新实效反馈,破解科技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转化周期长、市场接受度不高等问题。产学研用各方通过深度融合和组织创新,推动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应用研究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加速闭环,形成整体性、系统化的创新生态,能够有效释放协同效应。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各类创新资源打破地域、行业壁垒,实现高效互动与深度耦合。要深刻理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从协同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入手,充分发挥企业贴近市场的优势,形成“需求牵引—协同创新—快速迭代—价值落地”的开放型创新生态,着力破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衔接不畅问题。要增强各创新主体的协同意识,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各创新主体创新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但完善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是实现各方目标的有效选择。要引导各主体增强共赢意识,主动协同、有效协同,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科技创新

市场需求是创新的攻坚方向,它能够精准反映产业升级的痛点和消费升级的热点,引导创新要素向关键环节集聚,促使科技创新活动从实验室的“单点突破”转向产业链的“系统跃升”,形成需求牵引创新、创新满足需求的良性循环。要从需求侧发力,将价格波动、风险收益、供需关系等市场信号传递、渗透到创新链的各个节点,促使研发活动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避免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现象。

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能够从需求侧牵引创新链重构,形成“市场定义技术”与“技术牵引市场”的创新模式,促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有机衔接。要立足我省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科技创新。一是健全需求捕捉与传导机制,提高创新精准度。聚焦产业链核心技术需求,建立产业需求数据库,完善产业需求图谱传导机制,整合企业技术难题、行业发展瓶颈等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绘制需求图谱,为科研机构提供精准创新坐标。二是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联合创新攻关。对门槛高、风险大的技术创新,完善风险补偿政策,对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创新主体给予政策支持。三是健全应用场景驱动机制,着力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错位问题。瞄准我省主导产业的细分领域打造一批示范场景,探索完善场景遴选标准、场景发布模式以及用户参与验证反馈通道,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规模产业。

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引领作用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强化其主体地位,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方面,市场需求具有隐性知识特征,企业能通过市场供应链精准捕捉行业领域的痛点所在。另一方面,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的话语权,有助于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发力破解创新难题。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高技术领域成为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引领作用,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激发其当主角、挑大梁的内生动力,支持更多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一是构建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共同体。给予科技领军企业更多支持,通过需求传导、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等协同机制,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精准对接。二是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打造细分领域创新排头兵。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以研发补贴、首台(套)装备应用支持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更多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跃升。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激励政策,增强企业研发动力。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免申即享”服务,通过系统审核自动拨付各类奖励资金,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推行“创新券+负面清单”管理,扩大科技创新券适用范围,支持企业购买京津科技服务。

进一步提升创新平台能级

创新平台是各类创新主体的“连接器”和“放大器”,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高能级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能更加精准匹配供需资源、缩短技术研发与转移周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质量、放大协同创新的乘数效应。

从目前看,我省已经建成一大批创新平台,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要继续在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提升创新平台能级上下功夫,释放更多创新潜能。一是完善现有创新平台功能。拓展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功能,强化按产业需求分类的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成果交易等专项服务,推进平台和企业深度联动。二是加大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力度。鼓励本地研发机构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科创服务机构共建概念验证中心、成果孵化与中试基地,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三是搭建跨区域“双向孵化”机制。鼓励河北企业在京津设立“创新飞地”,支持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在河北建立“产业飞地”,探索更加灵活的技术研发和转化模式。四是加速数智赋能。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高新区建设数字孪生创新园,为企业提供虚拟研发、模拟测试等数字化平台服务,全面降低创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