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强化自我革命的自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关乎党的形象与事业兴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立铁规矩、强硬约束,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邪气,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解决了很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起强大正能量。但要看到,作风建设没有终点,是个永恒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我们只有锲而不舍把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坚持不懈抓作风建设,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才能持续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让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更有成效。
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绳锯可断木,滴水能穿石。好作风的养成重在融入日常。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风建设,就要常抓不懈,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从己做起,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各级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要把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经常分析党员干部队伍作风情况,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教育,持续抓好各项整改任务落实,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常扫“隐蔽之尘”,从严监督执纪,对“四风”问题露头就打,让“甩锅式”“躺平式”“太极式”干部没有市场,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好局面;常补“精神之钙”,通过常态化警示教育、理论学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防线;常练“落实之功”,以“一滴不可弃滞”的坚持绵绵用力,抓好作风建设各项措施落实,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要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作风建设抓在平常、严在日常、管在经常。
抓细,就是要深入抓、见实招。“尽小者大,慎微者著。”重小处、重细节、重微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处世的重要内容。老百姓看作风建设的成效,主要不是看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发了多少文件,而是看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细微之处见变化,百姓心中自有秤。改进作风,就要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关切的地方抓起,具体抓、抓具体,以实打实、心贴心的举措造福于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取信于民。各级党组织要针对老百姓反映的作风问题,建立集中整治台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时间表,一一回应、具体解决。同时要把解决老问题同发现新问题统一起来,在妥善解决老问题的同时敏锐发现新问题,紧盯作风问题新动向、新趋势以及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倾向性问题,逐个研究、逐条剖析,找准根源,立查立改。要直奔问题去、紧盯问题改,坚持落细落小、到边到底,确保出实招、改到位、改到底,促进作风建设不断取得人民满意的明显成效。
抓长,就是要持久抓、见长效。“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抓好作风建设并非一日之功,既需要当下改的力度,更需要长久立的智慧。要完善长效机制,坚持抓长、长抓,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坚决守住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铁规矩、硬杠杠,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不断巩固作风建设成效。要坚持有立有破、立破并举,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与时俱进推进制度创新,提高制度的针对性、衔接性、可操作性。要完善责任链条,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传导机制,确保责任压力传导到每一名党员干部;强化监督执纪,保持督查高压态势,经常杀一杀“回马枪”,确保问责的板子打到点上、打到痛处、打出成效;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将作风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和述职评议,让制度发力、纪律生威,真正实现以制度刚性约束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作风建设须臾不能放松,片刻不能懈怠。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作风建设要求,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持续滋养干部队伍精气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通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自觉抵御歪风邪气的侵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纠治各种不良风气,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抓出习惯、抓出常态、抓出长效,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