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彭建强: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2025-07-23 14:49   来源:河北日报

■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城乡产业分工协作、交叉渗透、跨界重组,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开发乡村多种功能与多元价值

■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力度,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人、地、钱”等要素更多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城镇和乡村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只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均衡合理配置,构建起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进而带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优化城乡规划布局,有序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是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客观规律。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形成城乡互促共荣、彰显各地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

优化城乡发展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面向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城镇化发展等空间需求,合理划定农业、生态和城镇空间。坚持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城乡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思路,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空间关系,营造平等共享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综合考虑区位特点、自然禀赋、产业基础、人口资源、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科学谋划村庄布局,按照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不同类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方向、重点和规模,稳妥有序开展村庄建设。对短期内难以判断的村庄,留足观察和论证时间,重点保障基本民生需要。村庄建设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和重要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县域城乡一体化。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县乡村统筹,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推动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乡镇扩权赋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加强城乡产业链协同互促,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城市是二三产业集聚区,乡村是农业的天然载体,二者的差异性、互补性十分明显。加强城乡产业链协同互促,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城乡产业分工协作、交叉渗透、跨界重组,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开发乡村多种功能与多元价值,催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乡村产业蝶变升级。

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位置,确保粮食稳产丰产,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采取硬措施保护耕地,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生产根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稳步提升大豆和油料产能,保障“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延伸拓展乡村产业链条。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积极发展乡村种养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和乡村服务业。用现代科技和现代产业思路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通农产品进城通道,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优化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布局,支持县乡村加强田头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畅通消费品下乡渠道,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大型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等下沉农村,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服务网点。着眼城市居民休闲体验需求,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发展农业新业态。

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支持农户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培育壮大劳务品牌。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主动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让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共享,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瞄准农村现代化目标,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力度,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并提档升级。提高路网通达水平,加快农村公路骨干路网提档升级和基础网络延伸连通,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城乡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支持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升农房质量安全水平,推动现代宜居农房建设。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农村改厕实施机制,完善社会化管护和服务体系。因地制宜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推动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协同治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就地就近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系统治理,加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和村庄清洁行动。

稳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优化县域教育布局,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促进健康乡村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发展互助养老。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乡村全面振兴要素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要求我们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把“人、地、钱”等要素更多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强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完成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健全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发挥财政支持作用,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强化金融支农服务,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实行差异化货币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农业农村领域配置。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规范和引导农业农村领域社会投资,健全风险防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