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宋少净:冲锋的号角 战斗的回响

2022-03-10 11:26  

晋察冀根据地的文艺搞得好,而戏剧创演又是其中成就最高的。根据地不但各个分区、军区均建有剧社,成立边区文救会和边区剧协,举行过三届艺术节和多次戏剧会演,举办了多期乡村艺术训练班,设立鲁迅文艺奖,还积极领导推动了乡村戏剧活动。《晋察冀日报》作为根据地敏感和忠实的宣传者与记录者,从这项伟大的活动一开始就以消息、通讯、文艺评论等形式予以密切追踪记录。在作品的刊录方面,由于戏剧作品往往规模宏大而报纸篇幅有限,当时的《王秀銮》《子弟兵与老百姓》《李殿冰》《穷人乐》等优秀剧作并未入选。被采用的13篇作品,全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戏剧运动从兴起到高潮、从稚嫩到成熟的种种形态。

早期收录的作品表现了根据地戏剧服务于具体宣传任务的特点。晋察冀根据地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始终处于极大的战争压力之下,晋察冀根据地完全是八路军从敌后拼出来的,不但打破了日军把华北当作以战养战基地的企图,而且成了日军战争体系中不断失血的伤口,发挥了最大的战略作用。二是边区地瘠民困,日子过得最苦,例如1941年大扫荡中,一分区的杨成武部征兵奖励是一个兵两个馒头,县政府还要打欠条。在这种文艺发展环境下,晋察冀戏剧身上五四文学浪漫文艺的气息很淡,早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就已经自觉地为劳苦工农、为战争、为革新根据地乡村社会服务,做全军全民的广大的政治动员与宣传。最早刊载的作品是1939年9月27日的《收破铜烂铁去》,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号召人民群众将破铜烂铁捐给政府,内容、形式均极为简单。1942年4月1日刊登的沈重的《偷煤》,讲述伪军夜晚站岗时发现了日本随军妓女因供给缺乏而偷煤的故事,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穷途末路的到来。由于动作性语言以及戏剧环境的运用,戏剧水平有所提升。

1943年底以后革命形势好转,文化上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感召,晋察冀戏剧创作走向成熟。1945年第四季度,《晋察冀日报》的戏剧选登出现高峰,总共刊登了七篇戏剧作品。

1945年8月张家口解放,这是抗战期间我党从日伪统治下解放的最大城市和第一个省会城市。在短短两个月之后的10月12日到22日,《晋察冀日报》就集中刊登五篇戏剧作品,表现了我党我军如何完成扫清反动势力、建设无产阶级新城市的艰巨任务。其中胡可的《枪》讲述了张家口人民与一个把枪藏在家中、伺机反攻的反革命分子作斗争的故事,反映了清剿日伪残余敌特的武装斗争。

星光的《李甲长》讲述我党同志处理训诫长期把握地方行政的恶绅。韩塞的《墙头草》则展示了一个姓金的旧警察在得到新政权留用后,旧习气不改,被新政权痛加处理的故事。这两篇作品展示我党重整基层政权、恢复社会秩序的努力。

胡朋的《看看再说》写车夫张大丁一家从疑惧到信任共产党新政权的转变。流茄的《中秋佳话》写了一位开店的小资产阶级从持观望态度到理解我党对待工商资产阶级的政策的故事,表现我党争取工农劳苦大众,团结小资产阶级,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这一批作品成熟完整,剧本结构设计精巧,整出戏矛盾设置合理,推进得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以贴近现实斗争的真人实事入戏,涉及了张家口解放后农民、城市贫民、小资产阶级以及直接压迫他们的恶绅、劣警、流氓等各社会阶层。这些戏剧经剧社演出后,形象地向公众解答了当时张家口社会所存在的疑问,展现了新解放城市紧张复杂的敌我斗争形势,以及建立新秩序的艰难过程,是真正的时事剧。这批高质量作品的极速创作,展现了经过长期锤炼的我党戏剧艺术生产体制的强大输出能力,既来源于现实,又及时指导了当时当地的革命斗争,实现了艺术与现实共振,真正成为冲锋的号角和战斗的回响。

傅铎的《村落战》则是一部完整单纯的独幕话剧,展现了纯熟的西方戏剧技巧,结合了原生态的华北农村布景,立体而全面地表现了一场民兵与伪军之间的村落战,是一部“动作戏”“战争片”,显示了晋察冀艺术家的话剧技术已达胜境。

除了专业作家的剧本之外,《晋察冀日报》还会选登一些普通群众的创作。如新华铁工厂工友田百高编写的《觉悟的青年》,是一部短短的三幕剧,讲投敌的通译官在妈妈的感召下杀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此剧代表了轰轰烈烈的乡村戏剧运动的成果,体现了群众业余戏剧运动的创作主体已经从最初的旧艺人到乡村知识分子再到普通工农。

《晋察冀日报》上刊登的剧本,有许多在形式上也富于地方色彩。署名韫的《拜新年——春节文化娱乐材料》,以秧歌戏表现拥军属、拜新年的内容。署名林的《劝夫从军》用民间小戏形式,描写了进步妇女张凤兰劝解丈夫大山参军保卫胜利果实的故事。联大文艺学院戏剧系集体创作的秧歌剧《王大娘参选》,在秧歌中加进了话剧、歌剧等要素,通过众人帮助落后妇女王大娘思想转变的故事反映了诸如妇女识字、选举参议员等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这些作品内容上响应现实需求,形式上吸收地方传统戏曲、曲艺,审美上契合大众心理,代表了晋察冀戏剧在推动旧戏改革的艺术探索上的成功。

《晋察冀日报》对剧运理论建设、外国戏剧及其理论的介绍也非常注重。1945年11月4日刊登的苏联女作家李伏娃的剧作《两人》,描写一名德国间谍伪装成受伤落伍的苏军战士被识破的故事。整出戏气氛紧张,充满了冲突、巧合与翻转,可作为晋察冀戏剧文艺的学习模范。

总体来说,《晋察冀日报》对戏剧作品的选录,尽管时间跨度长,刊登空间少,编者们仍表现出明确的编选准则,尽量选择了能代表晋察冀戏剧活动各方面成就的作品。

(本文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 宋少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