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多年来,河北依托各县资源禀赋,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积极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了规模较大、门类较多、分布较广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要充分发挥各县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目标,优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大力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强化产业链分工协作,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链群式发展
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围绕产业链重点环节和增值节点延链补链强链,引导企业细分赛道、错位竞争、协同配套,加快形成分工紧密、运转高效、包容共生的产业生态圈,贯通产业链大循环。
优化产业链分工。瞄准科技创新前沿和市场需求,制定县域特色产业链图谱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链延伸的关键节点、技术路径、承载主体和组织方式。坚持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选定合作对象,有效提升县域特色产业增量。引导县域企业根据产业链提档升级需求,细分产品、细化分工、错位发展,推动存量企业良性竞争、协作配套,充分释放县域特色产业存量优势。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根植本地、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链主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股权转让、托管联营等市场化合作方式,积极发展上市企业、集团企业、产业联合体等“航母型”龙头企业。深挖协作配套潜力,聚焦产业链细分领域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实力强劲的经营主体,形成“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打造产业链集群。依托优势产业链整合要素资源,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构建“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梯次联动的产业组织体系,打造系统分工、紧密协作、配套完善的产业生态圈,让各类企业竞相迸发、茁壮成长。积极承接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带动性强、关联度大、黏性高的产业项目,改造提升县域特色产业。突破行政区划和空间地理限制,支持不同县域围绕同类型特色主导产业跨区协作、组团发展,更大范围推动产业链分工与资源共享。
坚持科技与品牌双轮驱动,提升县域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品牌引领、品质提升,以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激发县域特色产业活力,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大幅提升县域特色产业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重点支持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先进生产工艺开展应用创新。鼓励县域特色产业领军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中试示范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知识产权联盟和重点产业技术联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带动县域科技创新整体水平提升。充分发挥县域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团作用,发放科技创新券,精准对接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工艺改进需求,让企业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创新资源富集区设立“研发飞地”,紧跟产业与科技创新前沿,采用“周末工程师”“周末专家”等方式,柔性引进急需的高端人才。
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设立首席质量官,把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应用到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中,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水平。引导县域特色产业优质企业围绕原材料、生产工艺、关键设备、检验检测等产业链重点环节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标准引领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检验检测资源向生产一线下沉,提高县域特色产业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
提升品牌影响力。鼓励县域特色产业企业注册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统一品牌标准、统一宣传营销,培育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搭建县域特色产业产品直播平台,在重点销售区域布局直营店、连锁店、加盟店等线下网点,扩大自主品牌知名度,提高售后服务水平。高水平举办县域特色产业展会、区域性专业展会,讲好县域特色产业品牌故事,提高品牌美誉度。加快“走出去”步伐,组织县域特色产业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提高县域特色产业品牌的国际认可度。
加强数字化全面赋能,激发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活力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促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与县域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变革,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加强数字化改造提升。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为载体,加强5G、千兆光网、算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引导企业开展内网升级改造,增强共享网络支撑能力,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广“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支持企业在重点场景应用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拓宽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实现个性设计、柔性制造、定制生产一体化流程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推动工业企业和园区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积极开展工业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和全流程认证,实现能耗和碳排放的精准化计量、精细化管控和智能化决策。
积极推进“共享智造”。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加强信息互联、资源共享。鼓励企业聚焦共性生产环节,锚定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智能化水平高的关键设备,围绕喷涂、表面处理、焊接等关键工艺或3D打印、增材制造等稀缺技术,发展协同生产、租赁使用、共享加工等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面向首台(套)产品制造、非标产品加工、个性化定制等需求,整合县域特色产业制造资源,建设共享工厂标杆,逐步实现技术、采购、设备、仓储、物流、售后等全流程共享服务。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领军企业开放优势资源和平台,为中小企业、初创企业提供研发设计、中试生产、加工制造、品牌培育、投融资等服务,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