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王维国丨前沿引领与协同推进:文学栏目的当下检视

2022-02-28 16: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为学术期刊,《河北学刊》极为重视政治导向问题,即在坚持学术化、专业化的同时,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阵地意识。在这方面,文学栏目有着鲜明体现。
首先,文学栏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多次刊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论文,如严昭柱《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美学思想》、熊元义《马克思主义文艺本体论》、冯健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2000年第3期,文学栏目根据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发展问题,重点组织了由陆贵山主持的学术笔谈《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刊发了陆贵山《综合与创新》、陈骏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历史的潮流中发展》、傅腾霄《回顾与展望:世纪之交的理论重任》、谭好哲《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求前行的动力》、冯宪光《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回顾与展望》、谢武军《在多元竞争的文化态势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文章。明确表明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即建立中国特色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崭新的文艺理论。这种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并能较好地回答时代所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并对文艺实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这些论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当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问题。
其次,密切关注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中的热点论题,注意组织和刊发相关的研究论文,积极在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发声。例如,随着文化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渗入文艺学领域,文艺学界开始热议文艺理论的越界问题,为此,文学栏目专门推出了童庆炳主持的一组专题讨论文章《文艺理论的“越界”问题》,刊发了金元浦《当代文学艺术的边界的移动》、童庆炳《文艺学边界应当如何移动》、陈太胜《文艺理论:不断扩展的边界及其界限》、陈雪虎《文学性:现代内涵及其当代限度》等。这组讨论文章的观点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文学理论向文化的转向,是历史发展的大势和社会现实的需求,也是文学内部要素运动的结果。从文化的视角透视文艺的内涵,从审美的高度烛照和批判当代文化,是文学研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承担。也有学者认为文艺学可以借鉴文化研究的方法,但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依然是文学而不是其他。刊发这样的专题讨论具有积极的意义,文艺学能否及如何“越界”和“扩容”,只有通过对话与交流才能对问题形成更为客观的认识,这对文艺学发展显然富有建设性的意义。在关注文艺学涌现的新问题方面,推出了欧阳友权主持的专题讨论《数字媒介时代与文艺学的转型》,刊发了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文论转型的三个维度》、黄鸣奋《拥抱电脑:文艺学的转型冲动》、张晶《数字化语境中文艺学的观念转换》、白寅《数字媒介下文学主体身份的转型》、欧阳文风《短信文学的勃兴与文艺学的应对》等。研究者根据电脑和网络所带来的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等方面的变化,阐发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趋势,这一转型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但文学主体身份的转型无疑是新时代文艺学转型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和主要动力。这样的论证,对于了解和认识网络时代文艺学的新发展具有开拓思维的作用。
再次,关注对文艺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文艺学的基本问题囊括了古今中外文艺学诸多领域,是文艺学研究最为广阔的天地。文学栏目推出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如钱中文的文学意识形态研究、文学观念向他律的倾斜与越界研究、巴赫金文艺思想研究等,童庆炳的《文心雕龙》系列研究,陈伯海的中国诗学系列研究,朱立元的实践美学系列研究,李春青的文化诗学系列研究等。此外,文学栏目还推出了几组专题讨论,如曹顺庆主持的专题讨论《西方文论如何实现“中国化”》,包括曹顺庆等《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移植”切换还是“嫁接”改良?》、张荣翼等《面对西方文论的学科策略——在借鉴中超越》、李怡《西方文论在中国如何“化”?》、谢碧娥《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到西方文论的中国转化》等,集中阐述了提倡西方文论话语“中国化”,重点是借鉴、吸收、利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补充、丰富、更新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并将“新话语”运用于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中,以推动中国文论话语的发展,真正实现中国文论话语的当代重建。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对象为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文学现象,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时代特征。我们在组织和选择栏目论文时较好地把握了这一学科特征,使之更好地体现其时代特色。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刘纳《五四新文学的文化选择》、张宝明等《“唯新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朱寿桐《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次浪潮》、王锡荣《客观地评价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历史地位》、袁盛勇《对延安文艺的重新认知》、胡慧翼等《第一次“文代会”与新文学传统的规范化阐释》等。此外,文学栏目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重点推出专题讨论《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与文学》,刊发了杨义、严家炎、王富仁、黄修己、吴福辉、刘增杰、秦弓的论文。文章从文学的视角探讨战争、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之间的关系,力图正视和剖析那场沉重的东亚地图撕裂和反撕裂的战争,及其至今尚未得到平复的严重的后遗症,从中寻求人类的正义感、责任感,民族以及民族和国家之间正常、健康、和好、互惠发展的历史可能性。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留下了关于民族抗战的珍贵记忆,珍惜这笔宝贵的文学财富,才能促进世界和平。
此外,文学栏目还推出专题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英雄叙事》,刊发朱德发《革命文学群己对立英雄观辨析》、王寰鹏《梁晓声知青小说英雄叙事新解》、李宗刚《“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的隐喻性特征》、李钧《两类“农民英雄”的两种英雄观》、张伟忠《当代英雄谱系中的改革英雄及其双重人格结构》、杨新刚《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雄叙事小说的审美特征》等论文。这组专题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英雄叙事的风格特点、艺术特征、价值追求,分析了英雄类型所呈现的主流性、传奇性、当代性和世俗化,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面对一种试图摆脱宏大叙事、消解英雄情结、把读者的审美情趣引向日常生活的创作思潮,这组论文提醒人们不应拒斥英雄叙事,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是文学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重视已被弱化的英雄叙事,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得到平衡发展。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学刊杂志社研究员 王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