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河北中心智库

边继云: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2025-09-24 15:17   来源:河北日报

■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要树立“大旅游”“大产业”观念,拓展产业边界,丰富产业空间,构建结构合理、供给优质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民生产业,重点在于发挥产业功能,促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幸福产业,关键在于从满足“有没有”转向追求“好不好”,围绕品质提升和体验优化,提供更多精细化、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文旅产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河北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大省,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把握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品质提升、改革协同,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维、更实的举措,将文旅产业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深化规律认识,把握文旅产业的时代价值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文旅产业的属性也发生了变化,其角色已超越传统经济范畴,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要充分认识其在促进经济转型、赋能区域发展、传承优秀文化、提升生活品质方面的时代价值,将其置于全省发展战略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

从产业发展趋势看,文旅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体系中极具活力的板块。当前,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演变,文旅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旅产业不仅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还通过强大的前向、后向及侧向关联效应,深度嵌入交通、商贸、康养、体育、教育等产业链,有效提升产业价值。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是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的战略选择。

从社会民生属性看,文旅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城镇就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就业层次丰富多元,能够有效吸纳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提升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对于各地发展而言,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民生产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人的全面发展看,文旅产业已成为衡量现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载体。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的旅游消费诉求已转向精神愉悦、文化认同、情感连接与身心平衡。从实际看,旅游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心灵的升华和对多元文化的深度体验。将文旅产业打造为幸福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也是提升区域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举措。

强化产业融合,锻造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

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核心在于扩大文旅产业规模,增强其对全省经济、税收、就业的综合贡献度与可持续驱动力。要摆脱传统的“门票经济”思维,树立“大旅游”“大产业”观念,拓展产业边界,丰富产业空间,构建结构合理、供给优质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韧性和附加值。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系统梳理我省燕赵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产、特色民俗等核心资源,运用创意设计和现代叙事,打造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可延展可衍生的超级文旅IP,推动文旅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体验型文旅产品。同时,应用元宇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构建虚实共生、沉浸互动、智慧互联的文旅新场景。推动旅游业态从“景点观光”向“全链条文化沉浸体验”升级,增强旅游业抗风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促进旅游跨产业联动,释放多业态叠加的融合聚变效应。发挥旅游业易跨界、易融合的产业优势,拓展旅游产业边界,推进“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教育”“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商贸”等模式,构建多业态交织、产业链互补、价值链提升的旅游产业集群,释放融合聚变效应,显著提升旅游业产业规模与用户黏性。

完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全省旅游空间布局,强化石家庄、承德、秦皇岛等重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创建一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休闲城市。加强对县域旅游的支持,推动一批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较好的县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点面结合、优势互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旅游互动与产业协同提升。

创新共享机制,夯实民生产业普惠根基

文旅产业关乎民生福祉。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民生产业,重点在于发挥产业功能,促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拓宽旅游就业创业渠道,丰富旅游富民的载体。支持鼓励旅游景区、酒店、特色民宿、旅行社、文创企业等,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大力扶持文旅创客,设立专项资金,建设文旅创客空间,为大学生、返乡青年、乡土能人依托旅游资源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培训、金融等全方位支持。鼓励各地发展社区民宿、文创工坊、特色餐饮、非遗体验等小而美、特而精的创业项目,让更多群体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

强化利益联结,建立共建共享分配机制。按照利益共享原则,构建多元利益联结模式。如“文旅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旅游合作社”模式、“文旅联合体”模式等,引导村民以土地、宅院、技艺等入股参与旅游开发、共享发展红利,确保旅游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完善惠民措施,增强民生产业普惠属性。坚持旅游为民、旅游惠民,扩大文化和旅游惠民卡覆盖面,纳入更多高等级景区、文化场馆、演艺项目,提升惠民含金量。实施精准惠民政策,如推行特定人群免票、淡季折扣、市民专享、家庭套票等,进一步增强旅游业普惠属性。

推动品质提升,形成幸福产业核心支撑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旅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幸福产业,关键在于从满足“有没有”转向追求“好不好”,围绕品质提升和体验优化,提供更多精细化、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让旅游成为创造幸福、分享幸福的美好过程。

供给精品化,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强化幸福产业的核心支撑,减少低端同质化产品供给,针对消费升级趋势和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增加稀缺性、独特性、情感性项目供给。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开发有故事、有温度、有参与感的文化体验项目。引导游客从观景色转向品文化,为游客提供更多美好体验。

空间场景化,营造主客共享新环境。突破“景区围墙”思维,实施“城市即景区、生活即旅游”场景营造计划。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主动嵌入旅游功能,打造一批集休闲、消费、文化、社交、生态于一体的城市客厅、旅游休闲街区、乡村微度假目的地。大力发展城市绿道、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艺术街区等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提升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幸福感。

服务人性化,打造暖心新体验。深入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行精细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完善全省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健全投诉处理与反馈机制,全面优化购票、如厕、停车等细节体验,以暖服务赢得好口碑,营造诚信、友好、安全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

深化改革协同,构建三位一体发展机制

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改变思维方式,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和部门壁垒,构建高效协同、保障有力的支撑体系。

深化体制改革,构建协同高效的“大旅游”推进机制。破解旅游资源碎片化管理难题,强化交通、公安、市场监管、气象等部门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推动资源统筹、政策整合与行动协同。在重点旅游县(区)推广“景区合一”“管委会+”等管理模式,形成与“大旅游”发展相匹配的旅游管理模式。

创新数字治理模式,提升联动治理服务效能。加快建设省级文旅智慧大脑平台,实现文旅数据资源“一网汇聚”、行业运行“一图统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利用大数据进行客流预警、精准营销和行业监管,建立“快速响应、协同联动、闭环处置”应急管理和投诉处理机制,大幅提升跨部门跨区域旅游治理协同效率。

强化政策创新,筑牢产业融合和多元参与的制度保障。研究出台支持文旅深度融合、新业态培育、小微主体发展的专项政策包,在用地保障、财税金融支持、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文旅开发和运营,实现产业发展的多维带动,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