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全国社科

问鼎苍穹:中国载人航天精神

2025-09-09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真实写照。当长征火箭托举着“天问”探测器奔向火星,当中国航天员在“天宫”俯瞰这颗蓝色星球,航天壮举不仅是科技的辉煌成就,更是人类精神向宇宙深处投射的文明宣言。  

古老的文明追求

人类对超越性的追求深植于古老的文明基因。屈原《天问》对天地玄黄的哲学叩问,昭示着超越有限、通达无限的精神渴望。而航空航天事业的崛起,标志着人类超越性实践的重大转向:从纯粹的精神漫游发展为具身化的物质实践。宇航员深入太空,探测器触摸地外天体,将形而上的宇宙思考转化为可操作的科技工程。据此,航空航天实现了从仰望星空到触摸星辰的文明跃迁,使“天人合一”的古老理想获得了现代科技赋能的实践路径。

这个实践路径,是以举国体制支撑的集体超越实践。在载人航天事业中,每一个突破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努力,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从发射升空到执行任务,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这种举国体制的支撑,使得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为内涵的载人航天精神,作为璀璨现代文明的精神代表,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报国范畴,升华为一种关乎人类存在本质的超越性实践。这种实践既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古老基因,也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崭新维度,成为我们理解文明进步与人类精神深层互动的锁钥,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向浩渺星海奋力前行的引擎。

时代精神的典范

中国载人航天精神蕴含着对未知的勇敢探索,对挑战的无畏面对,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在浩瀚的宇宙中,中国航天员以坚定的信念和高超的技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他们不仅实现了个人的价值,更代表整个民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航天事业的背后,是无数航天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和辛勤耕耘。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是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求索进取的精神。它体现在航天人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勇气上,体现在他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上。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提振着民族自信和自豪,是时代精神的典范,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航天人紧紧相连,形成了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在航天器的研发、制造、发射以及运行等各个环节中,每一个航天人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克服困难。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得中国航天事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时,能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

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民族品格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民族智慧。它不仅是航天领域的精神灯塔,引领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更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这种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之路,也成为我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

中国智慧的宇宙篇章

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厚的文明根脉与现代化转型的卓越成效。《周易》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中华先民早已将仰望星空视为理解自身与世界的重要途径,而今日的飞天壮举正是古老智慧的现代实践。“天问”系列对屈原宇宙之思的呼应,“嫦娥工程”对月宫神话的现代演绎,绝非简单的文化包装,而是中华文明宇宙观在科技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儒家“参赞天地”的能动精神、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墨家“兼爱交利”的伦理原则,共同塑造了中国航天“和合宇宙观”的独特气质。

中国航天实践对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着重要启示:中国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通过月壤共享、空间站国际合作等举措,切身实践着去中心化、去殖民化的太空伦理。这种以“和合”为内核的宇宙文明观,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国家中心主义的超越,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太空扩张逻辑的替代方案,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太空治理秩序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

面向文明的未来

面向浩瀚深空,航天所承载的文明意义愈发凸显。航天技术可能成为人类实现“诗意栖居”于宇宙的实践路径。在社会层面,航空航天工程所需的协作精神,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建集体认同的全新范式。在文明演进维度,航天精神正推动人类从“地球文明”向“行星际文明”形态跃迁,其意义堪比人类先祖走出非洲的壮丽征程。

当代航天精神不仅指向苍穹,更深蕴着一种面向地球、关怀人类的宏大伦理。它促使人类反思在宇宙中的个体定位,理解地球作为“暗淡蓝点”的脆弱与珍贵。航天工程所需的极致精确与系统协作,为复杂社会管理提供了宝贵借鉴。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始终致力于和平利用外太空,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从“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分享到空间站对国际实验项目的开放,无不践行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航空航天精神由此超越了国界,成为人类共同面向未来的精神纽带。

从仰望敦煌飞天的先民梦想,到今日在轨建造的“天宫”家园,航天精神完成了一次从古老情怀向人类共同使命的伟大跃迁。它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也寄托着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寻求宇宙知音的永恒理想。火箭腾空,飞船远征,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人类超越自身局限、渴望融入更广阔宇宙秩序的精神象征。航天精神作为人类超越性实践的当代形态,延续着文明血脉中对无限的永恒追求,同时将科技理性深赋其中。划过苍穹、刺破黑暗的运载火箭所承载的不仅是国之重器,更是人类文明突破自我设限、向宇宙深处拓展生存疆域的精神宣言。在这条没有终点的星海征途上,中国的载人航天精神将持续照亮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

(作者张恒力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