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市场需求,将创新贯穿于钢铁产品研发、生产、应用的全过程,加快从原料级向材料级转变
■以数智技术驱动全链条、全要素智能化升级,是河北钢铁产业迈向高端的必由之路
■将节能减排压力转化为技术革新、市场拓展和品牌升级的动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维共赢
■推动钢铁产业与其他产业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促进钢铁企业由传统制造商向现代综合服务商转型
钢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工业“脊梁”。河北是钢铁大省,钢铁产业基础雄厚、链条完整、规模庞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钢铁产业的支撑作用,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化转型升级,打造拳头产品,加快实现钢铁从原料级向材料级转变,加快推动钢铁企业由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化钢铁产业体系。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端化转型,培育形成差异化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省钢铁产品偏重于基础原料,同质化竞争激烈,附加值较低。当前,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钢铁产品提出更高要求,高性能、定制化、轻量化的材料级钢铁产品需求大增。推动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瞄准市场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将创新贯穿于钢铁产品研发、生产、应用的全过程,加快从原料级向材料级转变,推动河北钢铁产业融入全球高端产业链、实现价值链跃升。
依托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钢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燕赵钢铁实验室作用,围绕高、精、尖、特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提高钢铁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聚焦高强度、高耐蚀、高耐磨等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纯净钢冶炼、超细晶高强钢制备、特种合金材料设计等关键技术。逐项梳理所需技术清单,通过揭榜挂帅、竞争择优、定向委托等方式开展科研攻关,靶向突破短板产品。
围绕钢铁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球技术变革方向布局新技术,以新技术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支持企业牵头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强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围绕用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发,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和研制基地,协同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配套难题,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降低创新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材料—零件—装备”一体化技术突破。
优化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高端钢材研发、首台(套)应用、绿色产品认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注重标准制定修订和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同时,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钢铁新材料领域。
以数智技术助推智能化升级,促进产业发展模式创新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以其强大的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为钢铁产业破解发展难题、重塑竞争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以数智技术驱动全链条、全要素智能化升级,是河北钢铁产业迈向高端的必由之路。
打造智能化的生产运营体系。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构建覆盖铁前、炼钢、轧钢等全流程的数字化生产线和智能工厂。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对高炉、转炉等核心装备进行建模与优化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预测、智能调度与自适应调控,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构建协同化的供应链体系。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贯穿矿石采购、钢材销售、物流配送的智慧供应链平台,实现上下游企业间数据互通与业务协同,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响应速度和资源整合能力,打造弹性、安全、高效的供应链网络。
加快钢铁大模型和智能体开发。支持头部钢铁企业与顶尖研发机构合作,建立市场化协同机制,联合打造大模型具体应用场景,开发孵化面向钢铁行业各项专业任务的垂类大模型,大幅缩短新材料研发周期,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拓展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验、仓储物流等应用场景,形成柔性化、定制化生产体系,构建“AI+钢铁”新质生产力范式。
示范带动数智化升级。依托河北省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联盟,组织知名专家、技术供应商、金融机构组成服务团队,开展入企对接和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活动,逐企确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着力点。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钢铁企业作为我省“数字领航”企业,遴选一批高效益、易实施、见效快、可复制的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优秀应用场景,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以节能降碳促进绿色化发展,抢占低碳供应链制高点
钢铁产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推动钢铁产业绿色化发展,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要坚持系统思维、多措并举推动钢铁产业节能降碳,将节能减排压力转化为技术革新、市场拓展和品牌升级的动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维共赢。
优化用能结构。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有序推进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发展,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耗比重。深入开展能效对标和节能监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推动技术装备迭代。大力研发推广低碳冶炼技术,重点发展氢冶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前沿技术。加快现有生产装备节能改造,推广应用干熄焦、富氧燃烧等节能技术,提升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水平。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钢铁与化工、建材等行业耦合发展,构建区域能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动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深度挖掘节能降碳潜力。应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构建企业能源与环境管理中心,实现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测、精准分析,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能源调度与循环利用,推动钢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用硬标准和软激励实现“减排获益”。用足用好环保绩效创A等政策,在建立数智化监管长效机制、创新差异化激励政策、健全标准与技术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化制度创新。在重点企业开展绿钢品种认证,打造绿钢交易平台,推进“河北绿钢”示范应用。发挥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碳市场,稳步提升碳交易能力和水平,通过发挥碳市场引导作用,激励钢铁企业加快低碳技术应用。
坚持融合发展,加快钢铁企业由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钢铁产业作为基础原材料行业,通过融合发展强化产业链协同,能够有效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提高产业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推动钢铁产业与其他产业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促进钢铁企业由传统制造商向现代综合服务商转型,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对整个钢铁产业生态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促进钢铁产业与建筑、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等下游行业深度对接,提供材料选型、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回收利用等全方位服务,共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应用。推动钢铁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跨界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支持钢铁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文创设计等多元化经营,实现资源共享和价值再造。
紧盯新兴领域需求增加新供给。瞄准电子信息、卫星互联网、绿色建筑、高铁、船舶、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推出更多钢铁新产品,拓展市场新空间。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全球产业链布局,让更多河北钢铁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构建协同发展产业链生态。鼓励钢铁企业向上游原材料领域和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支持钢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联盟,促进信息共享、技术协同和标准对接,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发展共同体。依托河钢集团供应链平台,引入全省钢铁企业、重点用钢集群、用钢企业和行业服务机构,搭建全省钢铁行业供应链平台。通过平台赋能,整合各企业资源,开展集中采购、联合存储、协同销售、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形成规模优势,提高议价能力,实现降本增效。
创新服务化商业模式。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钢铁企业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大力发展定制化服务,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材料选型、工艺设计等增值服务。拓展延伸服务领域,开展钢材剪切、配送、成型加工等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融资租赁等配套服务,实现跨行业、多产业高效耦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