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全国社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暨第四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2023-07-12 10: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陈炼 郑国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6月30日,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暨第四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致欢迎辞时介绍了本次研讨会召开的背景,他特别强调了该会议主题与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发展方向“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全球传播”是高度契合的。开幕式由上海外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宇伟主持。

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国际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海外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国际关系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巍认为,当代中国正跨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中国致力于提高发展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要,同时秉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新主张;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教授武心波在发言中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公共产品,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历史上我们看到天下体系大一统局面,还是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作为一种超大的时空观念,它们在逻辑上是高度一致的;今天是昨天的延伸,人类就是要走向大同。只有确立起“大我”的时空观和时空逻辑,人类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拥抱全球,最终才能实现马克思预言的个体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冉光芬从哲学相关概念剖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类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等问题。冉光芬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思路,是要通过共同追寻一些东西,携手建立共同体来抵御和防范人类避不开逃不掉的遭遇与困境。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蒙象飞教授做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互构”的发言。蒙象飞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是要化解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误解,这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非常必要;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之间是相互影响,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有助于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质疑的消除。反过来亦然。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点评了该环节各位专家的发言。徐国民认为,从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要想取得国际话语权,要加强研究一些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要对四十多年实践宝贵经验,上升到普遍性进行理解,否则我们的马理论学科就无法走向世界。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军教授做了题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建设性维和”的发言。刘军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到实践的飞跃以及中国建设性维和的新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刘军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条主线两大构建。一条主线就是服务民族复兴与服务人类进步;两大构建就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广大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阿拉伯国家对于我们党的认识越来越正面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建构和优化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是推动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发挥更大合作共赢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内部运行机制的需求;我们应该利用建党百年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和我们党的国际形象。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做了“优秀传统文化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话题构建”的报告。他认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从理论渊源上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也包括了优秀传统文化思考,还汲取了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成果。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姚莉萍做了题为“中国新时代全球战略: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思考”的发言。她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突破了传统的国际国内发展安全的二分法,打破了内政外交界限,为我们新时代全球战略提供了很好的崭新框架。姚莉萍还认为,我们在制定中国新时代全球战略要特别考虑怎么维护主权利益、怎么捍卫安全利益和怎么维护发展利益。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赵鸣歧教授点评了该环节四位专家的发言。他总结说,在国际上,我们到底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还是文化中国的形象,还是发展中中国的形象,这几个方面肯定不是分裂的而是合二为一的。如何在合二为一中构建一个真实立体、可亲可近的中国形象,这是我们今天确实要思考的问题。

三、海外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 

《思想政治课研究》主编、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曹景文从“两山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和国际生态责任三个方面介绍了海外学者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评价。他提出,海外学者普遍高度肯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充分肯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认可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多数海外学者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有效地应对气侯变化等方面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或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一些西方国家面对世界生态难题自私、狭隘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瑛做了题为“Z世代与粉丝文化:增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的新路径”的发言。他介绍了Z世代(出生于95年至2009年之间的群体)年轻人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方式与出生在其他年代群体的不同,提出了增强中华文化在海外年轻人中的传播力应该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比如促进官方话语年轻态的表达,开展差异化传播,通过文字、图片、表情包、音乐、影视等多模态国际传播途径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秦文从外交网站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的英文表达谈到海外传播要在词语本身上下功夫,要以海外民众能够理解的方式翻译出来。秦文认为,关键是要坚持文化自信,真正从我们文化深处发掘优秀合理的信达雅翻译,让海外学人跟我们形成一种共识,能够真正了解我们,领悟我们,理解我们,喜欢我们。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郑国玉教授介绍了一些海外学者对数字丝绸之路的看法。她提到,尽管一些西方观察家站在西方国家立场常常夸大数字丝绸之路的数据安全风险,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数字丝绸之路计划确实有助于解决新兴市场未满足的数字连接需求;从非洲的在线教育、中东的智能健康到东盟国家的当地企业家,他们几乎一致认为,数字丝绸之路——至少是其背后的全球连通性概念——对于日益分裂的科技世界来说是一项重要举措。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焦成焕教授点评时谈到,我国在国际生态环境治理、数字丝绸之路等方面都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如何把我们理念和经验传播出去,带动其他国家的发展,是我们当下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

最后由孙宇伟做总结发言。孙宇伟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会议主题发表的众多真知灼见。他发现,通过这次研讨,大家达成了基本共识——我们必须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年龄层次进行分众化表达,才能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关于国家治理与国际治理的理念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