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关小彬:报纸中的投枪、匕首和木铎、钟声——《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散文概述

2022-03-18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上所发表的散文,不仅有文学作品,也有一些实用性的文章。这和中国传统的与韵文、骈文对举的散文观念相符,也与鲁迅先生所说“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文艺与革命》)的精神相合。本着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服务的宗旨,这些散文体现了鲜明的政治特色:不但是党的宣传武器中的投枪、匕首,直刺敌人;还是振聋发聩的木铎、钟声,引人深思。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政治方向上,贯彻与宣传了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加强了报纸作为党的喉舌和坚强舆论阵地的作用。如《晋察冀日报》刊发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组织起来》《论联合政府》、刘少奇《论党内斗争》等文章,针对党内的思想作风和重大时事等,提出了处理问题时应当坚持的原则、具备的立场、解决的办法,使党员干部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和胜利的信心。同时,一些文章对党和解放区的重要政治领袖(如毛泽东、朱德)、军事将领(如刘伯承、贺龙、聂荣臻)和革命烈士(如左权、王若飞、叶挺)进行了介绍,从中可以具体地看出共产党人的坚贞品格和优良作风,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第二,发扬了新闻工作的战斗性,成为舆论阵地上有力的宣传武器。一方面,部分散文通过深刻揭露日伪与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的黑暗统治和残酷剥削,唤起了广大军民的对敌抗争意识。例如,《晋察冀日报》的《井陉敌占区:敌寇暴行种种》《日寇统治下天津纱厂女工生活》等。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上的《死亡线上的河南人民》,《晋察冀日报》中的《“收复”画幅》等,则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人民生活的困苦和反动统治阶层腐朽无耻的丑恶嘴脸。这些文章助燃了解放区人民的斗争意志,使之“比敌人焚烧的火焰都高涨炽烈”(《五千年未有之残暴兽行——敌寇“治安强化”的真面目》)。

体现这些散文战斗性的另一方面在于,对党内不利于革命事业的各种现象,进行了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晋察冀日报》所载林英的《过分乐观和悲观都是不对的》,对当时有关抗战前途的认识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心态进行了批评;新星的《咱们都来批评落后的村干部》,则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提出对部分落后村干部应当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进步,让咱们的抗日工作好起来”。

第三,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群众特色。《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的散文,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当地群众产生联系,得到他们的共鸣,在取材时特别注意发掘当地的人物、事件:通过对解放区的各种英雄人物,如劳动英雄吴满有、战斗英雄邓世军、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人进行表扬,起到了树立模范、引导风气的积极作用;通过披露敌寇和反动派在当地的暴行,起到了警示与唤醒民众团结对敌的作用。而且,这些散文中还包括解放区内一些工人、农民、学生、战士的日记、来信等,既凸显了报纸的群众色彩,更加强了报纸和群众的直接联系。

同时,散文语言也力求通俗化、大众化,尤其一些面向群众的副刊如《老百姓》《子弟兵》上的散文,为了突出地方色彩、群众色彩,常常使用本地方言。例如,《晋察冀日报》所载康濯《过年——四一年过年记事》一文里,“还捉摸着怎么个作新衣服,怎么个吃扁食吃肉菜”中的“捉摸”“怎么个”“扁食”,即是中原官话中的琢磨、怎样、饺子的意思。这些散文中的方言,反映了晋察冀与晋冀鲁豫地区的话语特色,是老百姓自己的语言,也就被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散文的内容涵括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人物诸方面;作者身份也不尽相同,从党的政治、军事领袖,到学者、作家、编辑、记者,以至工人、农民、学生、战士都有。因之,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有分析透彻、议论精辟的《反对党八股》《论党内斗争》;有言辞犀利、讽刺辛辣的《“收复”画幅》《闻“让”有感》;有科学普及、通俗易懂的《夏天的太阳》《飞沙与沙漠》;有刻画生动、描写细致的《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纪念连》;有读来铿锵有力而辞章典雅的文言作品,如《军区聂司令员舒主任致东根清一郎书》《新年佳节恭颂毛泽东先生》;有贴近群众,采用口头白话甚至直录白字的《听这位老乡说》《盂县东北角在灾难中》等。至于篇幅,既有洋洋洒洒数万言的“鸿篇”,也有短小精练仅百余字的小品。

由于作者层次的不同,这些散文的水平难免参差不齐。然而,“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做作的写信和日记,恐怕也还不免有破绽,而一有破绽,便破灭到不可收拾了。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鲁迅《怎么写》)。另外,限于当时排印条件的艰苦、余存报纸的残泐等因素,这些散文的文本往往存在文字讹误的情况。这些都需要读者披览时本着“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原则。

同时,这些散文中含有大量的方言、俗字等材料,在语言文字研究方面也有相当价值。例如在《我们见到毛主席》一文中,有“人家真稀拉(陕北土语,即‘和气’)”,“稀拉”一词的“和气”义项在一些方言词典中并未收录。这些都是《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散文在学术方面兼有多重价值的具体体现。

(本文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 关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