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冯金忠丨追踪与引领:社会学栏目的不懈追求

2022-03-10 10:59  

中国的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952年被取消,1979年恢复重建,从时间上看,其恢复重建基本上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同步。在推动解决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学不断发展壮大,当今已成为一门显学。1988年,《河北学刊》开始设立社会学研究栏目,中间时设时辍,经历了几次变化。总的来看,其与全国社会学发展具有一定同步性,但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在社会学恢复重建之初的学术研究中,小城镇研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领域,被称为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开场锣鼓。《河北学刊》1985年第2期即设立“建设小城镇与乡镇企业”栏目,刊发了一系列文章,既有对全国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总的研究,也有针对河北当地的具体研究。另外,家庭是中国社会学最早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重建初期全国社会学的三个主要项目就是围绕家庭研究领域展开的(即“五城市家庭研究”)。1987年下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牵头,全国14个省市同时开展了农村婚姻与家庭状况的调查,河北省也厕身其间,其成果即刊发在《河北学刊》1989年第2期王义豪等人所撰写的《近代来农村婚姻家庭关系状况和发展趋势——河北省情况的调查》一文。

进入21世纪后,《河北学刊》社会学栏目逐渐成为常设栏目。瞄准学术前沿,聚焦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选题策划,强化问题导向。在追踪学术新潮的同时,也开始强化引领意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的中国化研究

由于20世纪初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主要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其理论架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乃至研究主题等都受到了西方社会学的深刻影响。因此,自其产生伊始就面临着一个本土化或曰中国化的问题。社会学的中国化为当今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郑杭生在中国社会学理论探索方面成就卓著,其提出的“社会运行论”影响深远。2003—2014年,郑杭生在《河北学刊》刊发了《社会学方法与社会学元理论——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现实追求》等9篇文章。2006年第5期刊发了“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三人谈”专题,其中包括郑杭生《关于加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刘少杰《社会学研究的提升:从经验描述到理论思维》、谢立中《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努力与不足》三篇文章。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三大体系”概念后,又引发了社会学中国化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河北学刊》围绕着这一论题先后刊发了唐代兴《国家环境治理学的中国话语构建》、赵万里等《探索与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七十年》等文章。

社会工作作为应用社会学的一部分,强调实务,在这一点上与社会学强调理论研究有所不同。但由于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最初也是从西方引入的,故亦存在一个本土化和中国化的问题。王思斌《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一文指出,从形式的承认向实质性承认,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基本发展方向。《河北学刊》2018年第4期刊发了文军组织的《专业化: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趋向》专题讨论。赵一红《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人民观》一文强调,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工作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社会分层和中等收入群体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动中,社会分层与流动等议题被持续关注。《河北学刊》先后刊发了李强《政策变量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调整》、王春光《统合: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新框架》等文章。

在诸社会阶层中,中产阶层近年来备受关注。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战略作了重要讲话,首次使用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针对此重要动向,《河北学刊》2017年第2期约发了李培林组织的《社会转型期的中等收入群体变迁》专题讨论,包括李春玲、田丰等人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界定、就业结构、消费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同年第5期又约发了张翼组织的《中国特色中等收入群体研究》专题讨论。单篇文章则有李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和中等生活水平研究》《“新生代白领”进入中产阶层的体制机制障碍》等。

“三农”问题及城镇化研究

“三农”问题,在中国作为一个概念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以来,农村人口流动加剧,“三农”问题中农民工问题、失地农民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城市融入问题与城市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等问题交织在一起。2005年,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研究备受关注,成为“三农”问题研究的焦点视角。

《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刊发了《大变革时代的城乡社会建设与社区发展》专题讨论。2013年第4期刊发了李强《论农民和农民工的主动市民化与被动市民化》一文。近些年,围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河北学刊》策划了一些专题讨论,如《新时代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和《后脱贫时代的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等。

人口学养老等问题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之一。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老龄化问题的处理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河北学刊》比较早地关注此问题,先后刊发了周伟文等《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与老年群体的社会化管理》、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等文章。陆杰华长期关注人口问题研究,特别是家庭养老问题,在《河北学刊》刊发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如《人口转变背景下风险家庭表现形式、成因及公共政策再建构》《“全面两孩”政策下大龄二孩家庭亲子/同胞关系的调适机理探究》等,并组织了一些专题讨论,如《健康中国背景下老龄健康及其公共政策应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乡养老服务模式及其发展前景》等。朱荟、陆杰华《老龄社会新形态:中国老年学学科的定位、重点议题及其展望》一文,概括了中国老龄社会出现的一些新形态,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近些年来,中国社会学研究在加速分化的表象之外,一些至关重要的共识正在悄然达成,如对总体性视角和历史意识的接受等。基于这些新的研究态势,《河北学刊》社会学栏目以后会在历史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心理社会学等方面加强策划。另外,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体系建设的同时,仍不能忽视对西方社会学最新前沿动态的关注。这也是我们日后的努力方向。

(本文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学刊杂志社研究员 冯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