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康振海:“小刊物”折射“大历史”:四十年来《河北学刊》的时代关切

2022-02-28 16: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地位和作用的重视,为广大期刊从业人员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刊物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期待。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之歌离不开全国各地学术期刊的协奏,《河北学刊》编辑部筹划组织了“《河北学刊》创刊四十周年编纂者说”,旨在管窥改革开放大潮中学术期刊的责任和使命。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如何进行特色化发展的问题,其发展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河北学刊》于1981年创刊,基本上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同步,迄今已走过40年的风雨历程。40年来,《河北学刊》始终与时代同行,秉承党的指导思想与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各时期国家与地方关注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追踪学术前沿,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时代新潮。可以说,通过《河北学刊》这本“小刊物”,可以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历史”。
与时俱进不断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自创刊以来,《河北学刊》始终将对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研究作为重要选题方向,并以之作为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举措。其主题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直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也为刊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北学刊》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到心中有大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于2018年第4期设立“中共十九大精神专题解读”专栏,于2019年第1期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栏,自2019年第3期起不定期设立“新时代新思考”专栏,对于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成果进行集中呈现,刊发了张太原、周振国、田鹏颖、陈富荣、邹广文等一批知名学者的研究文章,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推动刊物守正创新。
聚焦国家重大经济战略及重大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改革开放之初重大经济改革和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到对历次新的经济政策出台的研究,再到关于供给侧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决策的探析,可以说,《河北学刊》此类选题策划及所刊发研究成果构成了一部凝缩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大经济战略及重大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史。以时间为线索,改革开放初期,《河北学刊》刊发了大量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探讨文章,其论题主要包括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营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经济责任制与经济效益的提高、价格体系改革、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推进,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日益重视,同时引发了学术界广泛关注,《河北学刊》于1985—1986年间不定期设立“建设小城镇与乡镇企业”专栏,刊发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文章。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由探索前行阶段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河北学刊》聚焦经济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策划推出了厉以宁、袁贵仁、王永祥、薛维君等学者的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的学术成果,论题涵盖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建设、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规模经济、城乡经济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劳动力市场化、土地商品化使用、财政运行机制、高新科技的生产力转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分配与税收以及市场经济与法制、宏观调控、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学刊》的整体发展进入“快车道”,其经济类栏目也有明显调整,选题更加注重策划意识和引领意识,集束效应显著增强,所刊发成果相对集中和突出的领域有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研究。《河北学刊》是全国较早关注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学术期刊之一,于2001年第3期即刊发了陆晓禾、周中之、吴新文的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伦理的文章;之后陆续推出程恩富、何平等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河北学刊》刊发了从创新经济学、区域关系、“去产能”等不同视角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论文。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与河北直接相关的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河北学刊》自21世纪之初即陆续刊发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自2016年第1期起不定期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专栏,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持续关注和全方位呈现,吸引了全国知名学者和省内中坚研究力量的共同加入。该专栏成为近年来展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平台,得到了全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四是雄安新区建设。高水平建设雄安新区是与河北息息相关的又一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河北学刊》自2017年第4期起不定期开设“雄安论坛”专栏,目前已刊发张可云等学者关于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生态安全、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与民生保障等论题的多篇研究成果,有望成为《河北学刊》一个新的增长点。
从地方文化向全国性乃至全球性文化热点不断拓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其构成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河北学刊》四十年来持续关注文化建设,相关选题总体上呈现出一个从关注河北地方文化建设向全国乃至全球文化热点问题开拓和扩展的历程。《河北学刊》对河北地方文化建设的关注始于1982—1983年设立的“地方史志”栏目,主要刊发关于河北历史地理文献、考古遗址和文物、著名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后,对河北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研究的持续关注成为《河北学刊》一个重要的办刊特色,刊发成果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领域。其一,以河北重要思想家为中心的儒家文化研究。河北历史上出现了荀子、董仲舒和颜元等儒学大家,这成为《河北学刊》的一个传统优势领域,并逐步形成了省内外学者(如张岱年、李宗桂、周桂钿、王永祥、李振纲、惠吉兴)相互合作、集中探讨的集束效应。其二,古中山国文化和燕赵文化研究。《河北学刊》自1984年起主要关注和刊发古中山国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拓展至燕赵文化研究,从而形成了从北至南覆盖河北全境的“燕—中山—赵”古文化研究构架,其作者队伍以本省学者为主,亦不乏唐嘉弘、李学勤等文史大家。其三,李大钊研究。李大钊是河北籍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家,对其相关研究成果的持续关注和呈现也成为《河北学刊》的一大特色,迄今已刊发相关论文近50篇,论题涵盖了李大钊思想、生平、革命实践等方面。其四,西柏坡精神研究。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燕赵红色文化的一张名片。《河北学刊》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持续关注和刊发相关研究文章,使西柏坡精神的思想体系、历史内涵与现代意蕴等得以全方位展现。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学刊》在选题思路上一方面围绕河北地方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加以深化,另一方面积极向全国性乃至全球性文化热点问题拓展,在上述领域均推出了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例如,在河北人文精神研究方面,于2006年第1—3期围绕“河北人文精神大讨论”组织刊发了3组专题讨论文章,十余位学者就河北人文精神的历史审视与当代建构、传统超越与时代升华、历史阐释与当代置换等问题展开了集中探讨;在文化哲学研究方面,于2003年第5期策划了由万俊人、邹广文等学者参与的学术笔谈《文明对话:伊拉克战争的哲学解读》;在文化全球化研究方面,推出由王锐生、丰子义等学者撰稿的笔谈《全球化与文化》以及叶险明《“文化全球化”辨析》、田海平《启蒙价值与全球化——从生活世界的观点看》、黎德化《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互动机制》等重点文章。
当然,40年来,《河北学刊》在与时代同频共振方面并不止于以上几点,我们的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也均有诸多亮点,限于篇幅,不予赘述。目下之《河北学刊》正值“不惑之年”,我们愿沐浴着新时代东风,与全国各地的学术期刊一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扬帆远航,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和我国人文社科事业的长足发展作出更加丰厚和突出的贡献。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一副主席,河北学刊杂志社编辑委员会主任 康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