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交通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领域,是建设交通强国、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数字交通是数字经济底层基础性支撑。设施体系支撑。交通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保障,能在短期内助力稳投资、扩内需和增就业,从长远发展看,更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
应用场景支撑。从城市内的公交出行、智慧停车,到城际间的智慧高速、智慧民航、智能型高速动车组,还有当下最受关注的自动驾驶、车路协同、车联网、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交通信号联动等众多的应用场景,都是以科技创新融入数字交通,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坚强支撑。
产业生态支撑。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交通与汽车、电子、软件、通信、互联网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等各环节协调发展,形成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数字交通产业生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数字化采集支撑。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工具等的数字化采集,支撑了全天候复杂交通场景下自动驾驶、大件运输等专业导航应用;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生命周期健康性能监测,提升了载运工具远程监测、故障诊断、风险预警、优化控制等能力。交通专网数据采集与“天网”“公网”数据采集共享,促进交通、旅游等各类信息充分开放共享,实现融合发展。
发展数字交通要牢牢把握关键环节。数据赋能环节。以数据为关键要素,赋能交通运输及关联产业,推动模式、业态、产品、服务等联动创新,提升出行和物流服务品质,加快建设交通运输大数据服务中心,提升数据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大数据融合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创新数据使用场景服务模式,加快形成交通运输数据服务新业态,有效满足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数据应用需求。一是强化数据采集。二是深入推进数据共享开放。三是全面推动大数据创新应用。
融合共享环节。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制度优势,推动政企之间协同发力。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科学配置各类资源要素,构建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数字交通产业生态。以数据链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促进政企间数据双向转化运用。一是综合交通融合发展。二是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三是交通与邮政快递、现代物流、旅游、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试点示范环节。围绕国家各项重要区域发展战略,开展区域性数字交通综合试点。打造雄安新区智慧交通样板。围绕数字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共享化智能化运载工具、一体化出行服务和全局动态的交通管控系统,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全国智慧交通样板。
抓住推进数字交通的着力点。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一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构建、完善覆盖全国的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并对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实行全生命周期健康性能监测。二是布局铁路、公路、水路领域等重要节点的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并建立云端互联的感知网络,加快北斗导航在交通多领域应用。三是推动具备多维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网联功能的终端设备等载运工具、作业装备智能化,并推动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技术研发。四是构建载运工具、基础设施、通行环境互联的交通控制网基础云平台。
构建网络化的传输体系。一是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交通专网与“天网”“公网”深度融合,推进车联网、5G、卫星通信信息网络等部署应用。二是完善全国高速公路、铁路通信信息网络,形成多网融合的交通信息通信网,提供优质的网络通信服务。
构建智能化的应用体系。一是打造数字化出行助手。促进交通、旅游等各类信息充分开放共享,融合发展;为旅客提供“门到门”的全程出行定制服务。二是推动物流全程数字化。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实现物流活动全过程的数字化;推进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提供全程可监测、可追溯的“一站式”服务。三是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完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提高决策支持、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大数据运用水平。
培育产业生态体系。一是聚焦基础设施和载运工具数字化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技术,鼓励优势企业整合电子、软件、通信、卫星、装备制造、信息服务等领域资源,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加强测试、检测、认证综合能力建设,促进新技术成果转化。三是加快北斗导航、卫星通信、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技术行业应用。四是鼓励建立协同创新产业联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
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体系。一是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二是加强网络安全与信息系统同步建设。三是加强对交通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四是完善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行业网络安全标准。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加快完善面向数字交通应用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标准,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维。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