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全国社科

科研培训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成才——江苏省社科联举行社科应用研究骨干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

2020-12-17 16:50   来源:本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吴楠

为进一步提升江苏青年社科应用研究骨干和社科联系统工作人员的科研诚信能力和研究水平,强化科研诚信教育,积极推进江苏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研究质量和成果转化再上新台阶,促进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江苏省社科联科研中心于12月10—11日在南京举行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骨干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8位专家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课题选题、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哲学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与范例分析、哲学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与范例分析、人文社科项目申报技巧与规范、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创新、如何开展调查研究与调查报告撰写、高水平论文选题与学术规范等议题对青年学者进行专题辅导。来自江苏省高校、科研院所和社科联系统的近300人参加。

江苏省社科联科研中心主任徐军海介绍了此次培训班举办的背景和导向。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提出重要指示,即江苏要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相应的,江苏学者要探索新路径,总结出很多新的、可复制推广的经验。青年学者从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的过程中,需要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培训班的举办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他提出,培训班旨在传导四个突出,一是突出对青年学者的政治导向,这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而且体现在引领青年学者有针对性地聚焦国家战略需要;二是突出科研诚信,希望通过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培训,营造更良好的科研环境;三是突出技能型的培训,希望培训专家结合案例,聚焦研究方法;四是突出实际需求,从选题设计、课题申报、高水平论文写作、研究成果转化、怎么能够得到领导批示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全链条的培训。最后,他强调了与会学者要主动遵守课堂纪律和防疫要求,珍惜学习机遇,共同努力把培训班办成一个学习、交流、合作的大平台,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成才。

青年学者应如何发掘选题?

——聚焦选题“四度”

扬州大学商学院院长秦兴方跟大家分享了他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专业化的研究。他表示,国家社科基金成功立项三要素是“有基础”“选题佳”“有特色”。所谓“有基础”是指研究团队前期有相关的研究基础;“选题佳”是指选题理由充分,要有学术史的梳理和逻辑清晰的论证;“有特色”是指选题符合学校实际,有地域或领域特色,且符合项目类别的特点。谈到选题佳,他特别强调了选题的“高度”“深度”“宽度”“靓度”。“高度”是指选题至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中的一个条件:选题符合国家战略需求;选题处在国内外学术前沿;属于重大社会关切。“深度”是指选题至少能够提出1个创新性学术思想和3个相互支撑的学术观点,这些学术思想或学术观点可以是假说性质的。“宽度”是指一个选题要将“问题导向+边界清晰+体量适宜”三者有机结合。“靓度”是名称具有视觉冲击力,有区分度,简洁明了,无疑义。如用三个关键词搜索,只出现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就是有“靓度”的;如用三个关键词搜索,还有很多与此题目类似的题目,那这个题目的“靓度”就不够。

秦兴方提出,在选题论证方面,则要注重学术史梳理,包括该研究的起点、过程(阶段)、最新进展,下一步研究趋势(观点、人物),从而引出本选题研究的方向。在分析框架方面,要注重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清晰、独到),可以用表或图的方式来表示,但一定要清晰、简洁。分析方法则是针对本项目的重难点阐述具体的研究方法。在讲座中,他结合案例对这些概括性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进行了总结,最后鼓励大家要主动向选题相关领域的专家请教,坚持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收成。

邵军也围绕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经验与年青学者进行了交流,他表示,要以天下为课题、不要以课题为天下。要聚焦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及人民群众所急、所盼解决的问题;聚焦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贡献专家智慧、专家方案、专家力量;学术创新、理论创新,推进学术、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在国家社科项目申报方面,基础研究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前沿和动态,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力求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和较高的学术思想价值。应用研究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力求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他强调,国家社科项目申报要做到选题好,前期研究基础好、论证好、设计好。谈及选题原则,他提出,选题要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有推动作用;选题不宜太大太空,也不能太小,宏观选题中找到特定的新视角或侧重点;选题不避热门,也不避冷门,更宜从热门话题中找到结合自己特色的新问题;选题要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导向,要有对问题的系统构思;要花大功夫思考标题。在讲座中,邵军从国家社科项目类别、申报流程与注意事项等方面,结合案例,介绍了国家社科项目申报书撰写的一些注意事项。

如何认识学术研究基本规范的作用?

——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密切相关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叶继元谈到科研诚信与学术质量“全评价”的问题。他从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辨析科研诚信及其相关概念,如何认识学术研究基本规范的作用,什么是学术评价,什么是学术“全评价”体系,如何进行学术质量“全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学术研究基本规范方面,他表示,学术研究基本规范是指从长期的学术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所有学科学者进行研究时都必须遵守的一些公认的主要准则和要求。遵守基本规范是大学生、研究生与青年学者开启学术之路的第一要务。比如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这个基本规范,任何一个学者,如果不对以前的研究史做出必要的回顾,根本就不知道前人和同时代人在这个课题上已经说过哪些重要的话,或者已经取得了哪些研究进展,获得过哪些代表性的结论,或者他没有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深厚的基础,那么他想进行的任何原创性的研究都是不可能的。针对如何进行学术质量“全评价”,叶继元从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表示,形式评价是底层评价、简单评价,往往是量化评价;内容评价指同行专家对学术文本进行精细阅读后的评价;效用评价既依赖于同行专家对其效果的评价,又更重视实践和历史的评价。

叶继元认为,科研诚信与学术伦理、学风建设、学术规范等概念既有相同含义的一面,又有不同含义的一面,尤其是这几个术语同时出现的时候。正直、守信、求真、遵守学术规范和伦理,形成良好的学风和学术生态是这些词语所共同表达的要求。他表示,应用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部分,研究骨干是学术的主力,听好每次讲座,阅读每本书,进行每一次学术交流,写好每篇论文或完成每个研究项目都是很好的学术积累,有积累,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对科研能力的评价既要看形式,更要看内容和效用、效益,要“全评价”,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南京社会科学》总编辑曹劲松围绕“论文选题与学术规范”,从选题从哪里来、选题如何提炼、选题怎样表述、学术规范要求、好的选题和表达等方面进行发言。他表示,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善于在结合实际中做文章,善于通过对比进行深度分析,善于以数据驱动审视对象。在选题提炼方面则应精准定位、精炼提取、精华展现、精辟观点。选题的表述方式包括陈述式、设问式、注解式、主附式。在学术规范要求方面,他从基本规范、引注规范、语言规范、争鸣规范、投稿规范、发表规范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表示,在基本规范方面,概念内涵清晰,阐述逻辑严谨,切忌抄袭剽窃占用他人学术成果或篡改文献和研究数据,学术伦理、学术诚信、学术规范相辅相成。在语言规范方面,学术语言力戒假话、空话、套话,表达要清通和简明。在争鸣规范方面,学术创新倡导学术讨论和学术争鸣,宽容地对待不同学术观点,切记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式的学术表达。

聚焦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方法创新

定性研究与质的研究、质性研究是一回事吗?定性研究中最应掌握的基本类型是什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二者能够结合运用吗?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风笑天在题为“定性研究方法:视野、特征与应用”的讲座中详细解答了这些问题。他表示,无论是在具体定义上,还是在它们所指称的英文概念上,质化研究与质的研究、质性研究这三种概念与定性研究的概念完全相同,它们并不是与定性研究所不同的另一种新的研究。换句话说,这四种中文概念所指称的都是同一件事,没有区别。风笑天认为,就像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内容分析、二手分析等方式是定量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式一样;在定性研究中,实地研究(或民族志)、个案研究、扎根理论、文本分析、行动研究等,或许是最基本的研究方式,也是研究者最应该熟悉和掌握的研究方式。

谈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否能够结合这一问题,风笑天列举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三种情况,并结合案例提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使用不同方法来进行探讨,或者对一个大的研究项目中的不同主题,或一个总的研究问题、中心问题的不同子问题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在一项研究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的方式和方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两种研究方式的结合。即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分别回答不同的问题,或者分别用来建立理论和验证理论。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方长春则以“哲学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与范例分析”为题,从科学与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实证研究的基本逻辑、定量研究的基本程序等进行演讲。他表示,定量研究的基本程序,首先是提出研究问题,明确研究问题。提出研究问题时要宽切入、点落地,文章总结或讨论要点入手、面展开。其次是围绕研究问题预设答案,根据已有研究、经验、常识提出研究假设。假设的提出要有理论逻辑。再次是寻找经验资料,将假设中的概念进行操作化与测量。最后运用经验资料验证预设的答案。前两者属于逻辑环节,后两者属于实证环节。在他看来,逻辑环节更为重要。他强调,学科视角和专业敏感性的形成,依赖于长期积累,要有属于自己感兴趣的“矿坑”。这个“矿坑”的选择非常重要,既要考虑时间上的可延续性,也要考虑空间上的延展性。“只有对这个研究对象具有研究兴趣,你才会对这方面有研究的敏感性。”他说。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在发言中着重介绍了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框架结构、标题提炼、开头方式和评价标准。他提出,调查研究的框架结构分为典型总结型、问题剖析型、对策建议型、战略研究型。谈及调查报告的标题提炼,他提出,标题是调研报告的标识,是调研报告的画龙点睛之笔,是调研报告的头彩和引人入胜的首要因素。标题是文眼、是总纲。文好题一半。好的标题要旗帜鲜明、富有新意、充满动感。调查报告的开头最为关键,其基本特征包括总领全文,定好基调;交代背景,提出问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新颖含蓄,别开生面。他认为,好的调查报告应该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深入浅出,言简意丰。最后,他提出几项当前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重要指示;“十四五”规划、国家战略;治理现代化;重大民生等。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以“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方法创新——兼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逻辑理路”为题,具体介绍新时代从事人文社科研究和创新的基本理念,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中国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方法。他表示,无论是从事社科理论研究,还是推动智库建设,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申报和课题研究都要体现国家战略、问题导向、创新意识。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来自于平时新知识、新观点的积累,来自于思考,来自于观大势、谋大事,要增强政策敏锐性、形势敏锐性、需求敏锐性、学术敏锐性。

王永贵提出,高质量的论文选题是一篇优秀论文的前提和基础。学术论文的选题首先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边界和学术规范;要强化问题意识,善于发现研究的生长点;研究方法上,注重方法选择、学科交叉融合、多维视角等;研究路径上,注重课题选题,关注“新”问题,找准“真”问题,聚焦“大”问题,激活“老”问题;注释引用务必规范。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引用文献的规范与质量,善于取舍;注重其真实性与准确度!“新时代新使命,要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自觉贯穿融入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之中,铸牢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自觉贯穿融入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之中,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他说。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