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魏建震:《荀子》与《庄子·天下》学术批评之比较

2020-05-19 16:07   来源:本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战国后期赵国思想家荀子的学术批评思想,在燕赵学术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将其与战国末年形成的学术批评名篇《庄子·天下》篇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战国末年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批评路径,以及彼时诸子学术批评所达到的思想高度。

均从整体视角进行评判

《荀子》与《庄子·天下》篇均从道的整体性出发,对先秦诸子的学术进行了批评。

荀子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各家错误产生的原因在于违背道的整体性与唯一性,各蔽于一曲而生。《解蔽》云:“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在荀子看来,“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而各国异政,诸子之说纷呈,其中必有是非,各国政治家虽诚心求正,但他们妬缪于道,固执己见,不能见异见之美,与治道日益远离,而最终蔽于一曲而失于求正。《荀子·天论》篇也认为愚者蔽于一偏,远离于道,因此产生错误的认知。

《庄子·天下》篇也认为,后世学术出现混乱的原因在于学者没有研究具有整体性的道术,而是从事各执一词的方术。“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诸子不同学说的出现,本身就是因诸子各执一词的缘故:“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诸子治方术,多得一察以自好,因此造成了内圣外王之道不明、道术为天下裂的学术思想混乱局面。

从整体视角对战国诸子的学术进行批评,是《天下》篇与荀子学术批评的共同之处。这一学术批评思想非常深刻。整体性认知,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认识世界的最有效方式。西方思想家对此也有着极其深刻的认知。雅思贝尔斯说:“我们如何在整体中去认知,这一方式决定了我们自己生命的意义,从整体之中我们获得历史的基础和目标。”(《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从学术思想的整体性上去批评诸子学说,抓住了诸子学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奠定了《天下》篇与《荀子》学术批评的思想价值,反映了战国诸子学术批评所达到的学术与思想高度。

关于道的定义评价不同

尽管《天下》篇与荀子均以道的整体性为学术批判的标准,但二者所定义的道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天下》篇所言之道,又称内圣外王之道,是无所不在的天地之道。《天下》篇云:“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原于一,即表达了道的整体性。荀子的道,主要是指儒家所称的圣王之道,治民之道,君子之道,此道以礼为其表。《荀子·儒效》云:“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此道以圣王之制为标准,为天下之极,《解蔽》云:“故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梁启超云也字当为王字之误,可从)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在荀子看来,学术批判的标准,便以圣王之道为终极。

仅从语言表达来看,荀子的以圣王之制为道的批判标准与《天下》篇的内圣外王之道很是相似。如果仔细研究文本,其实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荀子至足之足的标准是圣王,要求学者“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天下》篇所表述的“内圣外王”,是对道的功能性特征的描述,后世一曲之士所不见“无所不在”的“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才是道的根本。《天下》篇作为学术批判标准的道,更具有形上性。

评价的目的亦有所不同

学术批评的目的,最能彰显学术批评的思想旨趣。《天下》篇学术批评的目的,是为了继承与综合各家学说的优点,弘扬其道之所在,整合被分裂的存在于诸子学说中的道,使之重新形成整体的道,结束“道术为天下裂”的局面。因此《天下》篇在对诸子学术进行论述的时候,首先肯定其学术成就,然后分析其不足与偏执不可行之处。

荀子学术批评的目的,是消除诸子学说的影响,根据自己所主张的儒家理论建立一套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荀子·非十二子》说:“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在荀子看来,十二子之说为天下之害,仁人之责任便是消灭十二子之说的影响。因此,荀子学术批评的目的,根本在于一统天下学术,同己者存,异己者灭。

荀子从“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的基本判断出发,以儒家圣王思想和礼为标准,使用不加逻辑分析、直下断语式的批评方法,对诸子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批评。在《荀子·非十二子》中,荀子开篇便说:“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在荀子看来,十二子学说,几乎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可言,只是产生社会思想混乱的根蒂而已。 总之,由于《荀子》与《庄子·天下》篇二者对道的形上定义不同,其学术批评的路径便产生了根本性差异。相比较而言,《天下》篇对各家学术批评比较客观公允,《荀子》的学术批评则具有较强的功利主义色彩,主观色彩比较浓厚,也多有失公允之处。但是如果我们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整体视角来看,荀子对诸子学术的系统而深刻的批评,对先秦学术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彰显出儒家学术以治世的人文情怀,为儒学在秦汉时期与政治的进一步结合打下基础。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