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中心组通讯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通讯2020年第8期

2020-05-08 16:31   来源:本站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疫情防控大考中提升治理水平

……………………………………………………………孙增武、岳雪侠 2

●县委书记论坛

聚力发展“万元田” 打造特色农业强县——关于巨鹿县加快推进“万 元田”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中共巨鹿县委书记 孙保祥 6

●学者观点

科学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教授 黄泰岩 10

在疫情防控大考中提升治理水平

孙增武、岳雪侠

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力彰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一课。

众志成城: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基本遵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调度,多次召开会议、多次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并亲赴武汉一线视察指导。党中央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一时间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为抗击疫情提供科学指导。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们一定能全面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广大医护工作者逆行冲锋、顽强抗疫,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在病毒肆虐的危急时刻,包括军队在内的全国各地30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白衣战士,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驰援湖北的征程。他们和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一起,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与病毒展开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强屏障,用细心、耐心、真心精诚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一线、勇于担当,夯实抗击疫情的基层堡垒。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广大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承担起了排查、检测、消毒、转运及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物资配送等工作。在街道、农村,党员干部通过各种办法助力抗击疫情,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引导工作。在高速路口,由交通、卫健等部门组成的联合防控检查小组,24小时不间断坚守,对过往车辆和人员进行防疫排查,用坚韧果敢与担当,守护着疫情防控的基层防线。

此外,无数志愿者不惧风险、无私奉献,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实现疫情防控各环节有序衔接。他们或是专业技工志愿者、或是网约车司机、或是快递小哥、或是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不辞辛苦、奔波劳碌,为抗疫竭尽全力。还有亿万群众响应号召、静动有序,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防控成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力彰显

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无论是广大医护人员义无反顾、日夜奋战,还是全国各地民众宅家隔离;无论是病情诊治、疫苗研制,还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快速建设投入使用,无不彰显着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目前, 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有序展开,产供销有机衔接逐渐实现,内外贸贯通步伐加快,我们更加有信心、有把握赢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

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优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到推动复工复产、保障米面粮油、肉禽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从落实特殊群体包保联系人,到加强对一线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心理疏导,党和政府制定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无不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和基本权益放在首位,体现了我们党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为民情怀。

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团结协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应对疫情挑战的精神动力。面对疫情,广大医务人员冲锋在前、英勇奋斗、科学施治,千百万基层工作者坚守一线、主动作为、精诚合作。无论是一线还是后方,无论是救治还是防控,全国人民都团结一致,积极贡献智慧、主动奉献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精神。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正是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

转危为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加快补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短板和弱项,把大考变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一课,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果断决策、辨证施治,为统筹抓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切实以有力有效的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充分彰显了我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得到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世界多国专家、学者、政要等充分肯定。实践表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信心、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信心和底气所在。当前,疫情大考仍未结束,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领域的优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继续攻坚克难、顽强奋战,夺取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提升党建质量,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他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肩负的职责,通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不断增强综合能力和本领, 真正成为所分管地区、部门、行业、领域的行家里手。

完善体制机制,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既彰显了我国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暴露出了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我们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健全完善包括专家学者评价、重大疫情监控网络、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上报反馈、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志愿服务等在内的各项体制机制,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完善各方面各项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聚力发展“万元田” 打造特色农业强县

——关于巨鹿县加快推进“万元田”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中共巨鹿县委书记 孙保祥

土地是“三农”工作的核心要素,更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路径。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巨鹿县着力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一二三 产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万元田”产业发展,全县特色农业呈现出了高质量 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万元田”发展的主要模式

围绕建设特色农业强县,坚持生态、有机、功能、品牌、智慧“五个农业”一起抓,形成了多个规模大、效益好、易推广、有生命力的“万元田” 样板模式,目前,全县能够实现万元收入的农田达到 16.5万亩,约占全县 耕地面积的 25.7%。

(一)金银花产业模式。巨鹿金银花种植有历史、有规模,干花亩产300斤左右(湿花1500斤左右),亩均产值2万元左右,亩均纯收入1.5万元左右,种植面积约 13 万亩。

(二)设施蔬菜产业模式。形成“西瓜—豆角—辣椒(西红柿、甜瓜、茄子、黄瓜)”等多种组合种植模式,亩均产值1.6万元左右,亩均纯收入1 万元左右,种植面积约 2 万亩。

(三)葡萄产业模式。克瑞森葡萄生长期长、品质优良,葡萄亩产 5000斤左右,亩均产值 2.5万元以上,亩均纯收入 2万元以上,种植面积约 1 万亩。

(四)食用菌产业模式。依托廊道绿化及生态片林发展林下经济,主要种植香菇、黑木耳、平菇、金针菇等品种。以种植香菇为主导品种,采取地载方式,每棚种植约 1800棒,产值 1.8万元左右,纯收入 8000多元;采取立体支架方式,每棚种植约 4000棒,产值 4万元左右,纯收入 2万元左右,种植面积约 1500 亩。

(五)其他产业模式。草莓、菊花等特色种植快速发展,比如,甜查理、红颜、妙香等草莓品种,每亩棚产量约 8000斤左右,亩均产值 5—12万元,亩均纯收入 4 万元左右。比如,药用菊花亩产 600 斤左右,亩均产值1.8万元左右,亩均纯收入1.2万元左右。

二、“万元田”建设的主要路径巨鹿县“万元田”发展模式成熟、产值领先,在推进中积累了政策支持、技术人才、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基础优势,为推动“万元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形成了一套加快规模发展、破解瓶颈的好政策。出台补贴政策, 先后实施《巨鹿县扶持发展特色产业规模种植的意见》《巨鹿县关于特色农业产业扶持办法》等文件,激励引导群众加快调整种植结构。

(二)培育了一批具有引领作用、导向示范的好载体。建成泰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双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综合园区等一批示范基地,建设 190家家庭农场,成立 25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村村成立经济集体公司,农业组织化程度持续提升。

(三) 走出了一条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科技引领的好路子。坚持科技支撑,与 5个国家高端科研机构合作,建成中国中医科学院金银花小分子露剂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富硒功能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成功与 2 名诺奖、3名院士、近百名专家学者合作,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3 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9 家。

(四) 打造了一个“千湖之县”压采地下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好示范。立足资源优势,一手抓好坑塘治理。对全县所有坑塘按照“五优先” 原则进行差异化治理。一手抓好河渠治理。建设洪溢河中央城市生态公园、省级老漳河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实施 50公里城市水系、5000亩县城四周水面建设工程,增加地表水、压采地下水。

三、推进“万元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以土地规模化、农民职业化、经营产业 化、农业智慧化、产品品牌化 “五化”为路径,加快推进“万元田”工程建设,力争今年“万元田”达到 20万亩。

( 一)坚持以政策扶持为导向,在组织推动上加力加劲。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做好“万元田”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快速推动,建立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农户多元投入机制,合力推进工程建设。二是强化政策宣传。抢抓地下水压采、季节性休耕等政策机遇,系统化制定全县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大喇叭、微信群等方式,持续加大对政策宣传力度。三是强化设施提升。整合扶贫、农业、发改等项目资金,集中成片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田田通”智慧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实现全县耕地智能化、精细化节水灌溉。四是强化跟踪要账。县乡村分别制定“万元田”产业发展清单台账,压实责任、挂图作战。坚持每月举办乡村“擂台赛”激先励后,确保 “万元田”产业快速推进。

(二)坚持以模式创新为载体,在提高农产品效益产值上加力加劲。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将更多土地链接到村集体经济公司上。发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优势,加大培训力度,让更多的群众成为职业农民。二是实施全县域土壤改良。依托武汉大学傅功成生物有机肥技术,率先在 86 个贫困村进行试点,通过“总公司+分公司”“六统三分”模式,加快生产生物有机肥,着力实现全县域土壤改良。三是加快农业产业链条发展。积极通过“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基地+农户+市场”模式,完善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产品供需双方、产销双方、农企双方的无缝对接,稳定提升群众收入。

( 三)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在提高农产品品质品牌上加力加劲。一是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依托巨鹿大数据中心,积极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技术,从土壤改良、苗木栽培、标准化种植、产品深加工、模式化管理到可追溯系统建立等方面统筹谋划推进,健全完善农产品全链条、全流程生产管理和监督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智慧化发展。二是实施农业品质提升工程。强化高端技术支撑,加强与 5个国家高端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合作,大力推广富硒种植、超低温联合负压烘干等先进技术,赋予特色农产品富硒、有机、功能元素,实现品质飞跃、价格翻番。三是实施龙头企业强筋壮骨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泰然农业、京鼎穆拉德生物、金炳诚葡萄等规模企业,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深入开展“三品一标”创建工作,培育更多的巨鹿农业品牌。

科学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教授 黄泰岩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一定冲击,但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决定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和制度变革,将对我国经济发展长期持续稳定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使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长期稳定在合理增长区间。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决定因素

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由该国主要因素决定的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及其长期趋势,具有稳定性、内在性和长期性等特征。稳定性,就是经济运行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相对稳定在合理的增长区间内,这不排除短期意外因素冲击而导致的个别年份经济波动,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保持了高速增长。内在性,就是支撑一国经济发展各要素的内在数量和质量,特别是一国经济发展在特定阶段起决定性作用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如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和资本形成。长期性,就是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和完善的具有显著优势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集中表现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决定经济发展基本面的主要因素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概括起来分为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需求拉动,就是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供给推动,就是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求侧和供给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不论是之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终都在供给方面, 这就决定了供给侧的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和制度变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从综合性的数量指标考虑,可以用潜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既有的生产要素在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国民经济能够实现的最高产出水平。一般采用生产函数法,通过估计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变化,测算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未来变动。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反映了一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实际经济增长率由于受到短期意外突发事件的冲击,会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发生偏离,而发生偏离的方向和程度就成为一国制定宏观政策干预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

短期意外突发事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冲击,但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这是因为意外突发事件是短期因素,不会从根本上颠覆决定基本面主要因素的状况,如一国主要生产要素人口、资本、土地、管理、知识、技术等的投入数量和质量,不会因为意外突发事件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就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但这必须做到把意外突发事件控制在一定时间或一定区域内,才不会对经济发展构成长期趋势性影响。这还因为意外突发事件是外生性因素,不会对形成基本面的内在机制造成系统性的破坏,如意外突发事件会造成企业一时的停产停业,但只要产业链还在,产品品牌还在,一旦短期意外突发事件缓解,企业就可以迅速复工复产。

今年发生的意外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可以确定是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短期因素。从国内来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采取果断措施迅速控制了疫情,目前已转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复工复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开始触底回升。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大规模“新基建”强力启动,发挥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逆周期调节的关键作用; 各级地方政府多措并举扶持汽车、住房、餐饮、旅游等消费,鼓励消费尽快回暖。因此,只要我国控制住疫情不因外部输入而反弹,后三个季度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经济增长回归到合理区间。从国外来看,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蔓延,必然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和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企业构成严重影响,但因为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9年仅为11%,2018年甚至为负,世界对中国经济的综合依存度指数从2000年的0.4提高到2017年的1.2,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则从2007年的高点0.7降到2017年的0.6,所以短期内强大的内需扩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冲抵外需的负面影响。此外,我国外贸企业积极转产,为世界各国源源不断提供极度短缺的抗疫物资,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

要素投入发展空间巨大。一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产生出巨大的资本形成红利。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7年报告显示,我国工业化综合指数全国为84,东北为76,西部仅为58,甚至个别省份只有50,大约到2035年我国才能全面实现工业化。按照日本、韩国等经济体的发展经验,在加速工业化阶段,由于投资空间巨大,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发挥关键作用。我国充裕的资本供给,为实现中高速增长提供有效支撑。二是城镇化快速发展产生出巨大的人口流动红利。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实现城镇化即达到70%以上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按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38%计算,我国实现城镇化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此外,按照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城镇人口还将从中小城镇向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集聚,如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城市群总人口约占全国的23.65%,而美国、日本三大经济圈的人口比重分别为33%以上和50%以上。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中小城镇人口向大中城市的集聚,为实现中高速增长不断释放城镇化红利。三是新经济快速崛起产生出巨大的人才红利。我国人口结构的优化将会降低人口红利递减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影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大约在900万人左右,为新兴战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质人才,保障了创新驱动发展高效快速推进。四是自主创新步伐加快产生出巨大的技术红利。按照我国创新发展战略规划,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与此相适应,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0%、70%和80%,2018 年我国为58.5%,巨大的增长空间将有力支撑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加快释放技术红利,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如为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实施的举国体制,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实施的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人员评价体制、创新成果收益分配体制等系列改革,这就为我国到2050年顺利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提供了制度、体制机制保障。五是知识、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快速生成产生出巨大的要素红利。随着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计算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兴起,我国抢抓历史机遇,在某些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经济结构不断趋于优化。一是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成的新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为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不断增添强劲动力。2019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4%,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2.7%,而且2019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3%,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9.8%,表现出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新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测算,我国新经济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2015年的8%提升到2020年的15%左右, 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从1.4个百分点提高到2.8个百分点左右,这对我国经济转入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划时代意义。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和量子计算机的开发和运用,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 GDP的比重已经达到34.8%,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二是城乡结构趋于一体化。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下,农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农业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的持续加大,有力推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乡村振兴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城乡一体化产业链的加速构建,推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城乡联合攻关,推进了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使农业成为高收益产业;农村土地征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等系列农村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了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形成,使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收益和生活保障; 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了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使农民共享城镇化发展红利。三是区域结构趋于协调化。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下, 在全国层面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经济带为“四梁八柱”的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已经占全国总量的40%,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但与美国、日本三大经济圈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8%和70%相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增长极。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 经济带已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2019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对稳增长形成重要支撑。四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趋于包容化。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领导方式不断绿色化,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同向同行的包容性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关闭污染企业,加大环境污染惩治力度,单位 GDP 碳排放大幅下降;生态建设投资大幅增长,2019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2%;清洁能源生产快速增长,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15年的18%提高到2019年的23.4%。这都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环境的有力保障。

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加快释放。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出台重大改革决定,2013年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2018年和2019年密集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基本成型,制度红利加快释放,2019年我国营商环境排名升至第31位,比上年上升15位。二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我国经过艰辛探索形成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这一制度既可以发挥公有制主体的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守住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又可以依靠非公有制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迸发,还可以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组合优势,形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生共荣的良好生态;既可以通过按劳分配确保工资收入占比和劳动收入占比保持在合理水平,守住公平分配底线,又可以通过多种分配方式形成有效激励,扩大技术、知识、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投入发展新经济,还可以通过完善要素分配机制,形成引领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市场体系;既可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守住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本方向,又可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防范市场失灵造成的系统性经济风险,还可以发挥市场与政府的有效组合,形成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三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按照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设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长期目标的如期实现,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优越性得到充分展现,为推动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不断提供强大动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测算我国2020—205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未来变动,以具体的数量指标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测算结果表明,2020—2035年我国将保持年均5% 以上的增长,2036—2050年将保持年均4%左右的增长。按照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在2025年前将达到世界银行确定的人均 GDP12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在这样的发展阶段还能保持5%以上的增长速度,将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我国在2035年左右 GDP总量将超越美国,这时能够保持4%左右的增长速度,将创造经济大国的发展奇迹,因而我们有自信如期实现强国奋斗目标。

应对短期冲击 维护经济发展基本面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就广度而言是全方位的,就深度而言是全产业链的。但在不同的领域和产业,表现会有所不同。从三次产业来看,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更大。服务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产业,2019年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9.4%,比第二产业高出22.6个百分点。同时,服务业还是能够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的产业。此外, 近几年我国新增的中小微企业有80%都集中在服务业,新增投资的80%也在服务业,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给中小微企业生存造成极大困难。从三驾马车来看,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最大。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9年为57.8%,比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31.2%的贡献率高出26.6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从消费与服务业的关系来看,疫情的冲击形成叠加效应。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占比不断提高,2019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9%,疫情对消费和服务业的双向冲击会形成螺旋推动。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期冲击,既不能因为实行短期刺激政策而损害中长期的经济发展格局,也不能因为经济基本面中长期向好而忽视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为了更好维护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需要统筹短期、中期和长期宏观经济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就短期而言,采取超常规政策,迅速将经济恢复到正常发展水平。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下行是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严重偏离,属于非正常经济下行,这就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采取有效宏观政策实现稳增长。就如同当商品的市场价格严重偏离商品价值时,通过迅速调整供求关系,使商品价格波动回归价值,是对价值规律的遵循一样,在非正常经济下行期间,政府采取超常规政策手段干预经济运行,使经济快速回归到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也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尊重和遵循。

矫正短期经济增长严重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宏观政策的作用方向要正确,着力点要精准。基于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稳增长要注重发挥新旧动能的组合驱动。培育新动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在采取短期稳增长的宏观政策时,必须坚持化危为机的工作思路:大力支持、扶持和引导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要一律平等,快速提高新经济所占比重,形成稳增长的强力支撑;大力支持、扶持和引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推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遵循市场优胜劣汰规律,借此机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推动市场要素向更高效益、更高效率的部门和企业自由流动。同时,在当前新动能还无力实现短期稳增长的情况下,还必须发挥旧动能的驱动作用,但必须坚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工作思路: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暴露出的最主要问题来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是最为严重的短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要, 增长最快的就是对教育、文化、健康、体育、养老等服务的消费,这就需要加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即使其中有些不属于“新基建”,也要给予大力支持。此外,我国房地产业虽然总体不存在泡沫风险,但结构仍然不合理,因而在“房住不炒”的大原则下,通过城中村改造、危旧小区改造、公租房建设等满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有效促进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增长。

就中期而言,加大创新驱动,确保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历史经验和铁的现实告诉我们,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必须攻克和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因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支柱,是国之重器和国家安全的底线。2019年10月,中国工程院对26类制造业产业链的安全评估报告指出:我国有2类产业对外依赖度高,8类产业对外依赖度极高,成为我国经济受制于人的最大隐患,这会导致强起来的发展进程随时有可能被发达国家卡住脖子。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是发达国家的“定海神针”,我们既买不来也学不来,因而我国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速进入科技强国前列,除此别无选择。攻克和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必须要有中长期的战略部署,因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克有赖于重大基础理论和重大工程的突破。按照我国科技强国的发展规划,到2030年我国将进入世界创新国家前列,在人工智能方面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这就需要今天在实施超常规宏观政策时,对标对表进入世界创新国家前列的要求,使宏观政策既有稳增长的短期作用,又具有实现强国目标的中长期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大“新基建”的投资力度,无疑将起到“一石二鸟”的功效。

就长期而言,推进效率变革,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具有关键作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止跌回升的势头,近五年、近四年、近三年、近两年的平均增速分别为2.03%、1.99%、1.92%和1.98%。如果按照现在不断回升的增长势头,根据我们的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2035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40%以上和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