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中心组通讯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通讯2019年第22期

2019-12-17 08:43   来源:本站

目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河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魏四海 2

牢牢把握推进“中国之治”的根本遵循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师范大学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继良 6

●专家观点

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制度中的统领地位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甄占民 1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逻辑

…………………………………………………………………………… 中(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辛鸣15

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河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魏四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会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对于更好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践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 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历史和实践也一再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才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好,就一定能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必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就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不断巩固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是通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磅礴的力量。

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要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全党坚定理想信念,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 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要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要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确保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须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国家政权的机构、体制、制度等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要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把各方面力量协调起来,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增强合力,高效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是党的领导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方式。要通过健全完善这方面的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践行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广大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决定治国理政成效。要通过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打铁必须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通过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才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牢牢把握推进“中国之治”的根本遵循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河北师范大学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继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及其显著优势, 指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提出了整体构建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宏伟构想, 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相关理论, 必将对推进“中国之治”实现全面制度化、法治化产生深远影响。

反映新时代治国理政的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整体构建与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重要决定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进程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总结以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反映新时代治国理政本质特征与要求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框架, 包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结构及其关系、显著优势以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构想和决策部署等内容。这些理论观点和基本构想 , 是新时代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经验、执政方式、执政能力等的制度表达, 并且成为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依据。

为国家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以中国革命史和党领导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实践经验为依据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界定,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 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进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 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 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遵循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 整体构建、全面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必须首先筑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 , 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整体, 只有科学分析其基本结构和功能 , 才能找到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正确路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 ,“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 ,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 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国家治理实践要求不断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 使国家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制度和体制机制相配套、相协调。这就需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 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 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为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全面、系统、成熟、定型的制度保障。

发挥制度优势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深入分析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状, 既理直气壮地列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为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事实依据, 又对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决策部署, 在顶层设计上凸显了问题导向及把握根本、抓牢关键、整体构建、协同合作、全面推进的特点。全会强调,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 坚持全国一盘棋,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 , 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 全面阐述了如何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当前中国实际, 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在坚持整体构建和全面推进的同时, 应集中力量抓牢关键环节 , 筑牢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

第一, 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核心地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 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 , 党发挥着政治领导和关键作用。因此 , 必须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 尤其应“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只有既保障党的决策权和领导权充分实施 , 又依法严格规范党的领导制度 , 才能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动员力 , 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第二, 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放在重要地位。各级政府承担着实施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主要职责, 拥有治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的权力, 而且掌握并支配各方面的治理资源。我们要以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 加快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当下, 应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 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 , 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体制机制 , 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

第三 ,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 ,“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化是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及其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是鼓舞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艰苦奋斗、追求生活幸福的动力源泉, 更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有赖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加快形成适应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的先进文化, 筑牢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的文化基础。

第四,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只有保持社会稳定、安定有序, 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国家治理才能有序推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 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制度中的统领地位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甄占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自信,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演进方向和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制度中的统领地位,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 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

同习近平同志有关重要论述相贯通、相一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全局出发,就坚持党的领导制度的统领地位作出系统深入的阐述。这次全会回顾总结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的历史性成就,反映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不懈探索实践的非凡历史过程和重大历史成果;系统阐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3 个方面的显著优势,第一位的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部署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首要的也是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可以看出,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的根本要求; 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制度的统领地位以党的领导制度为统领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创造和理解“中国奇迹”“中国之治”的“制度密钥”。新中国成立 7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和党的领导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中国奇迹”、形成“中国之治”。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就能抓住我国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

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党的领导制度的完善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就无法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从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步步走过来的,都是在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治国理政水平中实现的。《决定》深入分析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也是与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和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确保中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所在。《决定》提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是有着深刻理论逻辑和实践支撑的重要结论。作为一个肩负着崇高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坚守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这反映在党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反映在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具体实践中,也反映在顺应时代大势的“历史抉择”上。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正本清源、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使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这充分表明, 中国共产党在引领国家发展中有效发挥了政治主心骨和政治领航者作用;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

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决定》系统阐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都同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密切相关,也都离不开这一根本领导制度的支撑。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己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各方面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崇高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追求,也使各方面的国家制度在体现人民共同意愿、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形成统一意志和制度合力;中国共产党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同推进制度创新作为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不断为各方面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源头活水”,避免制度建设出现停滞和僵化,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实现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保证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实际效果;等等。因此,《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动态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也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制度的统领地位,目的在于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为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作出科学部署,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六个方面的重要工作部署。

这六个方面的工作部署,既是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重要体现,也是顺应时代要求、实践发展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新的制度安排;既有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工作要求,也有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举措;既有维护民主集中制方面的制度规范,也有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同进行自我革命的有机统一,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可以预见,随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党的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制度中的统领地位将得到更好体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将得到更好发挥。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逻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辛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家治理越来越凸显为一个社会最为重大的实践课题。国家治理水平高、国家治理能力强,经济社会发展就健康繁荣; 国家治理不善、治理不力,经济社会发展就丧失了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完善国家治理是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共同追求,但是不同国家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形态、路径选择、方式方法却是不同的。对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中华民族来说,国家治理应该走自己的路,也确实走出了自己的路。

明确国家治理的“方向”和“指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国家治理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根本方向,这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

国家治理的正确方向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制度方面,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国家治理的鲜明指向体现在社会发展状态上,就是要更加团结,更加众志成城,更加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中国更好地实现历史性跨越,走向现代化。体现在民族复兴上,就是创造性地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创造性地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创造性地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让 56个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作民族复兴的磅礴正能量,让中华民族更好地彰显五千年灿烂文化、传承五千年悠久历史,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共享,用自己的软实力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体现在制度建设上,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通过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以及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 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根本方向”规定了“鲜明指向”的社会属性与立场价值。我们追求的现代化,绝对不是背离发展道路、宗旨信仰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什么是颠覆性的错误?可以说,就是在进行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 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40多年来的国家治理实践表明,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这是不能含混也不能动摇的。中国在国家治理上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守住国家治理的历史文化根基

马克思讲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国家治理更是如此。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也不能突然搬来一座制度“飞来峰”,而是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在制度学习方面做过各式各样的尝试,但都不管用。怎么办?答案是必须选择和培育适合自己、源于自己的制度,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之所以能实现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之所以能迎来曙光,就在于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大背景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全方位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给我国的经济生活带来了生机活力,等等。所有这一切进一步推动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没有中华文化沃土的滋养,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勃勃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 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育了文化之根,更确立了制度自信的深层依据。通过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跨越古今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理念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同时,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我们也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补充我们的制度,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契合了中国社会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九十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任何制度体系不具备和难以企及的。

也正是这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坚实的实践基础,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概括为 13 个方面,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本质属性到价值理念、从制度立场到制度目标、从制度绩效到制度运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立体画像。

坚定国家治理的制度自觉与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尚需更加成熟定型,但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不是改弦更张。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制度成熟而持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用 13 个“坚持和完善”传递出极为明确的信号。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势必要求制度与时俱进。特别是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至关紧要的经验、办法、举措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人民当家作主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备,让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方面制度体系都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更好地坚持并且不断完善,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制度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制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客观必然性。马克思曾对制度下了一个定义,把它作为“具有规定和管理一切特殊物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殊物’”。但这一“特殊物”并不是人想当然自我选择与设计的,而是基于客观的社会历史形态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决定制度形态的深层次原因。一个国家发展到什么样的经济社会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形态。换句话讲,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制度也应该并且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呼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其分步实现目标的时间表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步骤高度吻合。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坚持,不是固步自封、不是路径依赖;完善,不能停留于零敲碎打的调整和碎片化修补。没有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完善和发展。这一过程必然会招致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会遇到极其巨大的阻力和意想不到的波折。我们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还要有好的国家治理能力。制度执行力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以切实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本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确保持续推动拥有近 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