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中心组通讯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通讯2019年第17期

2019-10-16 09:21   来源:本站

河北省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宣讲提纲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 70周年,70年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却创造了灿烂辉煌、彪炳史册的业绩。70年砥砺奋进, 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河北这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和全国一样,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燕赵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我们深情回顾 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在欢欣鼓舞迎接新中国成立 70周年之时,更要充分把握新中国 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立足本职岗位作贡献,把爱国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新中国 70 年的奋斗历程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沦为积贫积弱、任人欺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 从来就没有间断过。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94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 20 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壮举。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进行了肃清国民党残余军队的后期作战,基本完成大规模剿匪作战并在 1951 年和平解放西藏,1950年 10月到 1953年 7月进行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在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随之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制止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稳定了经济形势,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另外,1950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从 1953年至 1956年,是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中共中央决定从 1953年起执行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1953年至 1957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我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在这几年内,我们创造性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1956年 4月至 1966年 4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10年,也是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伟大成就的 10年。在短时间内,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国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爆炸了原子弹。同时,还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党带领人民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1966年 5月至 1976年 10 月,由于主观主义的偏差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我国发生了历时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新中国成立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认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并不是永远不犯错误,而是从不讳疾忌医,敢于承认错误,勇于纠正错误,确保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到 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几倍、十几倍的增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原有工业部门大大加强,许多新的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总体上,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这就为中国经济独立自主的、持续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这些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胜利走向未来有着深刻的启示。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1978年 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此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鲜明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由安徽小岗村农民创造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这项改革得以继续并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我国的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首先被农村改革成功地突破了。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转变,实际也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迈出的重要一步。1985年, 在全国已经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标志着农村开始了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的第二步改革。与此同时,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87年乡镇企业的产值达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以上。从1980年到1981年,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建设先后全面启动。1984年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开放了 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等三个三角洲和辽东、胶东两个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0世纪 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带动了四大支柱产业振兴和经济腾飞。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 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此,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一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振兴支柱产业中迅速发展壮大。改革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结构转换释放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后,党中央把祖国统一大业提上了日程,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按照这一构想,中国政府推动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进程。1997年 7月 1日,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 12月 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7 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保证。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党中央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发展步伐,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20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达两位数,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黄金增长期。2010 年,我国的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在这十年中,我国高铁网、高速公路网和通讯网均建成了世界第一。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形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 49351元。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全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经济体制继续完善。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乡村振兴。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深入实施“一带一路” 战略,发掘潜在的合作计划,释放沿线各国的发展潜力,拓展国际市场, 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显著。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九大概括并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从党的指导思想向国家指导思想的转化,实现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可以集中概括为“八个明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做到以下 14个“坚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河北人民知之深、爱之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视察河北,对河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就面向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河北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党的十九大以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河北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团结奋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

二、新中国 70 年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昔日国弱民穷的中国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历史巨变,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不朽篇章。

(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实力今非昔比,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600多亿元到 2018年突破 9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财政实力由弱变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实现重大飞跃, 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捷报频传,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科学事业欣欣向荣,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深海探测、C919大飞机、天眼望远镜等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与此同时,高铁、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网购等引领潮流……一个繁荣昌盛、日新月异的泱泱大国不断向世界呈现出中国精彩。

(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初到 2018年,我国人均 GDP 从 119元增加到 64644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7.7和,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不足100元、50元增加到 39251元、14617元。我们告别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种票证, 消费结构迅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就业总量从 1949年的 1.8亿人增加到 2018年的 7.8亿人,扩大了 3.3倍,其中城镇就业达到 4.3亿人,比 1949年增加了 27.3倍。就业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不断持续优化,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大幅度扩大,电大、函授和全脱产等成人本专科教育方式灵活多样,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通过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贫困地区危旧房改造等举措千方百计解决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逐步构建了更加灵活、有效、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近年来,更是建成一整套广覆盖、保基本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城市医疗设施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快速提高,2018年达到 77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 40多年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三)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改革开放后,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跨越。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持不断加强,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如今这 24个字日益深入人心,正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得到继承和弘扬,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也正在以文化的方式讲述中国。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将社会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创造力和活力竞相迸发,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

(四)国际地位空前提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新生人民政权诞生之初,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废除帝国主义与旧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先后与 11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随着我国外交局面逐步打开,一批亚洲民族主义国家向我们伸出友谊之手,成为与我们建交的国家。后来, 我们更加注重发展同“两个中间地带”国家的外交关系,许多亚非拉和欧洲国家纷纷与我国建交。20世纪 70年代,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同美国关系逐步破冰,与日本邦交正常化。到 1979年年底,同我国建交的国家达 120个,遍及世界五大洲。在新时期,我国顺应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潮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积极与主要大国改善和发展关系,正式与美国建交,与苏联关系正常化并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与欧洲关系快速发展;深化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广泛共识。在这一时期,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博鳌亚洲论坛等,中国逐渐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方和建设者,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历史规律、把握时代大势,围绕新时代外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正因为这一思想的“定海神针”作用,中国外交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稳步前行。现在,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已达到 178个。从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从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外交尽显大国特色、大国风格、大国气度,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新中国 70 年的成功经验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哪个国家像新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从羸弱到强大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喜迎建国70周年,绝不是为了沉醉在过去的辉煌里, 而是为了时刻保持自我警醒,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必须找到改变中国,铸就了国家富强的伟大辉煌,让亿万人民过上了美好生活的成功经验。

(一)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7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带领人民走出来、干出来的,是在艰辛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是在反复比较中选择出来的,是在深厚历史中孕育出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一条走得对、行得通的强国之路。面向未来,我们要有战略定力,始终保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行。

中国道路的实质。中国道路不是其他什么道路,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践为基石,并且在实践中接力探索、逐渐完善、不断拓展。无论是对党的领导这一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还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不动摇,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还是奋斗目标的清晰明确, 都是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成果。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总能帮助我们,指引中国道路穿破历史迷雾,不断胜利前进。中国道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道路,就在于它依靠理论指引方向、揭示规律、统一行动,确保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偏航。这条道路以制度为保证。70 年来,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 为新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根本保障。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条道路以文化为底蕴。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类文明灿烂星空中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正是有中华文化的滋养,中国道路才最有韧劲、最具内涵、最富力量,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道路有优势。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解决中国问题,之所以备受关注和青睐,就在于其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奥妙。一是民主和集中的统一。中国道路强调两者的有机融合,就是要形成团结一致、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一方面充分发扬民主,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形成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目标和路径的统一。中国道路既指明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又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既指方向,又给路子。三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道路一头连接着过去,一头连接着未来。中国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它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萃取中国历史传统的精华,使我们的根脉得以延续,又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 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新的内涵焕发强大生机活力。四是民族和世界的统一。中国道路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立足中国独特国情、着眼解决中国问题而内生出来的道路。同时,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中国道路是在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人类文明宝库增添了又一个绮丽的瑰宝。

中国道路值得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是保持政治定力。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不容易,重要的是认定了, 就毫不动摇地走下去。坚定“四个自信”,就是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杂音所扰,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敢于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言行作斗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这条人间正道。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精神之“钙”。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首要政治任务,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对中国道路的坚定自信。三是勇于开拓创新。中国道路的魅力和活力就在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主义我们只搞了几十年,认识和把握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这就要求我们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进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中国道路的新境界。

(二)必须坚持科学理论引导。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号角和灯塔。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政党。正是在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才取得一次次胜利, 不断把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加强理论建设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党始终将思想理论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敢于反省实践曲折的教训,修正错误的理论,善于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以把握理论发展的卓越能力奠定了理论自信的基础。理论自信永不削弱,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这主要源于我们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把理论自信提高到新的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机统一起来;在增强理论自信的过程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同借鉴外来文明有益成果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起来。二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党的十九大立足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郑重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以新的历史站位、宏阔视野、战略眼光,反映了时代发展变化, 以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回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为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开辟了党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其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对利益关系的调整不断激发社会活力。我们坚持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一体推进,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1978年 12月 18日,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带来生机和活力。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 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先后出台了重点改革文件 400多个,推出改革方案 1900 多项,使党和国家各个领域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伟大。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新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四)必须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7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依靠人民,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创造了属于人民自己的美好生活。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新中国最终确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二字深深镌刻在新中国的名字上,鲜明亮出了人民是共和国的主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共和国的真正缔造者。党和军队来自人民,从人民之中获得最深厚的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如果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更没有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是共和国的伟大建设者。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新中国辉煌成就是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共和国的坚实大厦是中国人民一砖一瓦日积月累艰苦建起来的。新中国一路走来, 无论是建设和改革时期,还是进入新时代,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立潮头、披荆斩棘,为推动新中国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汇聚了洪荒伟力。人民是共和国的最终评判者。时代是出卷人,中国共产党人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中国一路走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和价值取向,做到人民有所呼、党就有所应,使党和国家事业始终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70 年来,正是有了人民意愿这把最好的历史尺子, 共和国才顺应时代潮流,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了我们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立场问题,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人民至上的不懈追求,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这一思想好比指南针,指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旨归。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为人民谋幸福是党永恒不变的初心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 是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要完成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传家宝。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以推进,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锲而不舍破解突出难题,尽快解决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等民生“痛点”。决胜脱贫攻坚,逐一研究细化实化攻坚举措,加强督促落实,确保脱贫攻坚胜利收官。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发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五)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当代中国取得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保证。中国共产党成立 98年特别是新中国 70年的历史轨迹清晰表明,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把亿万中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没有共产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

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自封的。在党成立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70年来,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大道上。是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面貌发生深刻改变,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使中国人民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在经济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振奋,过上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新中国 70年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我们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推进伟大事业的历史使命,必须在革命性锻造中炼就一支钢铁般的党员干部队伍。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在反对腐败的问题上,一直以来我们党的态度是坚决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是,一个时期内,贪污腐败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有些地方、有些领域甚至还出现滋生蔓延的状况,对党的事业和形象造成了极大损害。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不畏艰险的非凡魄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和政治勇气,坚定不移狠抓管党治党不放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使党的形象得到有力维护。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革命性锻造,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我们党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大提升,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否则团结统一不起来,什么事都干不成。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勇向前。树牢“四个意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在“两个维护”上,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完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党的领导全覆盖,保证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增强执政本领。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以河北之稳拱卫首都安全,以河北之进服务京津乃至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四、新中国 70 年的深远影响

历史的进程有多么波澜壮阔,它产生的影响就有多么广泛深远。新中国砥砺前行,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全球发展的格局和世界历史的走向。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曾经创造了 5000 多年灿烂文明。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却滑到了历史的低谷,陷入了长达 100 多年的黑暗境地。新中国诞生以及之后 70 年发展,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不断衰落的历史颓势,迎来了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晰可见。可以说,这 70 年是彻底改变中国和亿万人民命运的 70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光彩熠熠的里程碑。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演绎了一幕幕兴衰成败的历史活剧。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致前所未有的“大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有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悲观情绪,担心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而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出现了“新局面”。邓小平曾经指出:“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就垮不了并充满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创造的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奇迹不仅挽救了中国,也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发展, 不仅扭转了 20 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而且必将对21 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新中国的发展奇迹使我国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新中国打破了对其他路径的依赖,坚持自己的路自己走,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不仅使中国从贫穷走向富裕,而且发展成果惠及全球,各国都从“中国制造”中得到好处,中国已成为全球的经济驱动力之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巨大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新方案。

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贡献率超过。中国今日的复兴不仅对亚洲的稳定也对世界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拥有 13 亿人口的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本身就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中国的崛起,为维护世界和平增添了强大的力量。从近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正在作出越来越大的努力,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显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积极形象。

70 年披荆斩棘,70 年风雨兼程。新中国风华正茂、朝气蓬勃,需要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我们在新时代“赶考路”上, 全省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新征程上创造出更大奇迹。(省社科院哲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