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中心组通讯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通讯2018年第19期

2018-10-15 10:49   来源:本站

●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河北农业大学校长 申书兴

●县(市、区)委书记论坛

苦干实干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共魏县县委书记 卢 健

●宣讲工作经验交流

突出三个坚持 强化三项举措 推进理论宣讲工作

…………………………………………………………………………中共迁安市委宣传部

●学者观点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向共进

…………………………………………………………………………………………甄占民

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河北农业大学校长 申书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以科技引领产业体系,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生态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加强科技在农业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在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中的作用。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支持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与加工装备研制。针对多样化需求,加强功能食品开发专门技术、食品加工和运输专用技术等研发应用。重点开展农产品产后减损增值、精深加工提质增效、副产物梯次利用增值增绿、绿色低碳加工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研发,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二是加强适宜产业化需求的技术创新转化。要推进整地、育种、育苗、栽培、加工、包装、物流、保鲜等全产业链集成技术的研发,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及示范推广新技术,重点推进品种专用化、种植标准化、质量安全化、设备自动化、作业机械化等工作。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对产业融合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挖掘品牌农产品市场价值,促进饮食文化、产业文化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多业态发展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科技资源向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四是完善科技与产业融合机制。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科技需求,优化调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解决行业、产业和区域性重大问题,推动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以科技护航生产体系,支撑农业绿色化发展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优化供应链、保障生态链,促进农业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以科技护航生产体系,就是要强化科技在先进生产手段和先进设施装备有机结合中的支撑作用。

一是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优质品种选育,促进品种研发由提高产量为主向改善品质、提高质量方面转变,不断推进科技、农业和工业的融合,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多抗广适的新品种。

二是集成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更加注重低碳环保、节本增效。优化综合立体化种养技术,研究集成有机肥与肥料减量施用配套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省工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安全高效施肥模式。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打造废弃物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的循环产业链,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缺水及生态脆弱地区大力推广节水等现代农业技术,破除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智慧农业。完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推广适用于农业营销和农产品配送的信息技术。构建农业大数据服务新业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智能化。

三、以科技提升经营体系,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完善利益链、提升创新链,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科技提升经营体系,就是要加强科技在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多层次社会服务组织培育中的支撑作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一是要发展农业企业,培育多元化创新经营主体。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研究制定农业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扎实做好我省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充分利用“星创天地”这个新型农业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创业。

二是要发展服务公司,培育多元化创新服务主体。围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整合服务资源,重点培育一批服务功能全、组织能力强、运行管理规范的综合性服务公司,开展覆盖生产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多种模式的社会化服务。

三是要培育职业农民,为新型职业农民“增智”。依靠各种信息化手段和各地农业科教系统、科协系统等,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四是要打造专家团队,发挥科技人才的力量。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高端技术服务平台,为农业绿色化、标准化生产提供全程、个性化定制服务;加快成果转化落地,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支持科技人员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值服务。

苦干实干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共魏县县委书记 卢 健

魏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指导,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把握精准要义,下足绣花功夫,不畏艰难、苦干实干,取得显著成效,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86%,7月中旬顺利完成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

一、“三级书记”抓脱贫,扛起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行脱贫攻坚,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县委坚定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村对乡(镇)、乡(镇)对县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构建了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农村党组织书记三级书记抓扶贫责任体系。

一是逐村逐户全走遍。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更是群众工作,只有深入到群众当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魏县坚持做到“四个走遍”。书记、县长走遍了全县561个行政村,其中对143个贫困村走访多遍;其他县级干部走遍了分包乡镇的贫困户;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对辖区贫困户走访多遍;村党组织书记每月对本村农户走访一遍,了解民情、对症帮扶。

二是县、乡、村逐级压责任。书记、县长带队,对各乡镇逐一摸清底数、找准问题,现场协调解决,对工作不力的两个乡镇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帮扶干部、村级干部进行严厉问责,在全县公开通报处理结果,传导了工作压力。

三是“五大活动”促落实。在全县开展“大排查、大整改、大验收、大练兵、大问责”活动,特别是今年5月以来,每周一晚上举办一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擂台赛”,以视频形式面向全县直播,乡镇书记、贫困村第一书记、职能部门一把手等轮番上阵脱稿发言,现场打分,练作风、练本领,晒工作、晒成效,激发了全县脱贫攻坚各类责任主体的工作热情。

二、顶层设计,强力攻坚

一是全党总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始终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面对贫困人口十万之众的艰巨任务,广大党员干部没有双休日,不分节假日,走村入户,千方百计落实政策,尽心尽力扶贫济困。有的同志连续工作一个多月都没有回过家,有的同志带病坚守岗位,有的同志家人病重住院都顾不上看一眼。

二是全民齐上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的要求,魏县采取爱心超市、星级脱贫户评先、派发公益岗位等方式,破除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目前,年轻力壮的外出打工、到开发区就业,留守妇女等半劳力、弱劳力到“扶贫微工厂”上班,无劳动能力的通过量资入股实现分红收益,人人有事干,个个能挣钱,家家有收入,形成了全民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

三是各界同参战。国务院国资委对口帮扶,邯郸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包联魏县脱贫工作,市县选派143个工作队驻村帮扶,市县7081名干部与2427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县内企业对口支援,各级各界并肩战斗,全县上下勠力同心,汇聚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三、把握精准要义,提升脱贫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魏县结合县情实际,把准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对症施治、精准发力,以改革创新的思路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排除困难,提升脱贫攻坚实效。

一是发展“扶贫微工厂”,让半劳力户腰包鼓起来。魏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30万人,全县留守妇女、老人等多达12.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约1.8万人。为破解半劳力、弱劳力就业难题,本着以创业促就业的思路,大力推进“扶贫微工厂”建设,着力发展箱包、服装、玩具、电子元器件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让半劳力、弱劳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探索出了一条群众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一举四得”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目前,已建设“扶贫微工厂”252家,带动贫困人口就业6160人,带贫率达到52.2%,贫困劳力年均增收1.8万元。魏县发展“扶贫微工厂”的做法,被国扶办认定为产业就业扶贫的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二是探索建立精准防贫机制,让边缘户不能掉下来。围绕解决“后三年”和“三年后”的问题,聚焦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积极探索建立精准防贫工作机制,设立了全国第一份防贫保险,从源头筑起贫困发生的“截流闸”和“拦水坝”,最大限度降低了返贫致贫风险。目前,全县共监测相关对象7565人,经核实符合因病因学因灾救助条件的697人,发放防贫保险金716.6万元。魏县探索建立精准防贫机制的做法,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刊发,得到国扶办主任刘永富的重要批示,国扶办调研组专程到魏县调研总结精准防贫工作。

三是创新“量资入股”股份合作制模式,让弱劳力户生活好起来。致力于推动资产性收益扶贫,以“股份合作制”为抓手,通过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整合下放、折股量化、参股投放、分享收益,创新实施“量资入股”模式,实现由“资金项目到户”向“资本权益到户”转变,受益群众每年分红1500元,有效破解了弱劳力户增收难、龙头企业融资难的“双重难题”。对于确定的受益贫困户,一般要担任村内治安员、民调员、保洁员等,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树立靠自己双手脱贫的鲜明导向。

四是建立医疗“四重保障”,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针对魏县因病致贫比例高的实际,在认真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县财政拿出300万元设立“政府健康扶贫救助基金”,作为“第四重保障”,对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群体,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予以救助保障。

五是财政兜底实施危房改造,让贫困群众人人享有安全住房。对全县农村危房进行逐户摸底,建立改造台账,整合资金6897.8万元,采取政府兜底措施,为投工投料和自筹资金能力极弱的1236户特困户危房进行了装配式住房改造,群众直接拎包入住,彻底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

四、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主阵地,村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先锋队,我们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主要是推进实施了“三大工程”:

一是“头雁引领”工程。县委制定了《关于建立“直抓直管”党建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管理的意见》《关于实施“树优促后”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的意见》等有关文件,调整贫困村支部书记55人,选优配强了领头雁。

二是“素质提升”工程。组织203名村支部书记分6期参加省级示范培训、143名贫困村支部书记分2期参加市级示范培训,县级对全县561个村(居)支部书记轮训了一遍,乡镇对其他村干部进行兜底培训,有效增强了村级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及带领群众致富本领。

三是“堡垒建设”工程。筹资542万元,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8个、扩建14个、整修64个,统一配备办公用品和制度图版,坚持村“两委”干部坐班制,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和代办服务,脱贫攻坚的基层堡垒作用得到彰显。

突出三个坚持 强化三项举措 推进理论宣讲工作

中共迁安市委宣传部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是理论宣讲工作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迁安市的理论宣讲工作,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目标,以理论宣讲“六进”为载体,不断在宣讲队伍、宣讲形式、宣讲机制等方面寻求突破与创新,有效地发挥了理论宣讲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为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中国范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以建立上下联动的理论宣讲工作新格局为依托,不断推动理论宣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一是宣讲工作站站点建设实现全覆盖。坚持示范引领,2008年在野鸡坨镇建立唐山市第一家省级理论宣讲工作站的基础上,总结试点经验,在全市全面推行宣讲工作站建站工作已经坚持10年。目前,全市在市委党校建立理论宣讲工作总站1个,以镇乡(城区街道)党委、市直各党(工)委(党组)为单位建立宣讲工作分站33个。各站点按照有宣讲场所、有必备设施、有学习资料、有管理制度的“四有”标准,全部配齐了电脑、投影等必要的宣讲设施,并按照要求组织开展各类宣讲培训活动。二是构建“三级宣讲网络体系”。建立了由市四大班子带队、党校教师为成员的市委讲师团;由乡科级领导干部为成员的理论宣讲小分队;按照市直单位、镇乡每个单位3-5名,行政村、社区每个单位2-3名的标准选聘1065名由党员志愿者、退休返乡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基层理论宣讲骨干组成的千名义务宣教员队伍,“三级宣讲网络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理论宣讲工作的全覆盖。三是建立健全理论宣讲督导考核机制。年初,制定理论宣讲工作安排意见,明确了宣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工作目标、宣讲工作重点;严格落实《基层义务宣教员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基层义务宣教员的管理;将理论宣讲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一项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市委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终考评,强化对理论宣讲工作的检查考核,确保宣讲工作效果。

(二)坚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理论宣讲“六进”为载体,不断推进理论宣讲工作经常化、大众化。迁安市的理论宣讲工作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长期的政治任务,深入抓好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等“六进”工作。一是组建市委宣讲团、基层理论宣讲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活动。组建了由22名市领导带队,党校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市委宣讲团,于2017年12月初开始,利用1个月时间,赴全市基层单位、企业、社区、学校、农村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宣讲活动。2017年11月30日,市委书记张淑云率先垂范,在市行政办公中心四楼会议室为全市党员干部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辅导报告,在此基础上,市领导带头宣讲20余场次,受众群众4000余人次;乡科级领导干部组成的基层理论宣讲小分队宣讲56场次,受众群众达12000余人次。二是千名义务宣教员开展“接地气”式宣讲。全市1065名基层义务宣教员按照统一挂牌、统一上岗、统一宣讲的要求,走进基层单位、车间班组、田间地头、社区小院,用“接地气”的语言和方式,把党的方针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截止目前,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级全会精神等为主题,开展集中宣讲1000余场次,受众群众60000余人。此外,在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和社会组织中选派党建指导员242名,组织党建指导员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提升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四是组织开展“双学、双讲、双争”主题党日活动。“双学”,即学十九大报告、学党章;“双讲”,即围绕“我学习我贯彻十九大精神”,党员干部讲体会、讲感想,党支部书记讲工作举措;“双争”,即党员志愿者争做志愿服务先锋,义务宣教员争做宣讲骨干,全市1400余个基层党组织近4万党员共过“主题党日”,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五是加强对全市理论宣讲骨干的培训。定期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大讲堂”活动,先后邀请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宣部十九大宣讲团成员张春晓等专家学者为全市理论宣讲骨干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部署重点与推进方式》等专题辅导报告6场次。2018年以来,编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新时代宪法的新发展》《学习贯彻“省两会”宣讲提纲》等宣讲辅导材料14期。

(三)坚持贴近群众、寓教于乐,以打造“面对面”“零距离”“互动化”宣讲为抓手,不断提高理论宣讲工作覆盖面、传播力。迁安市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讲方式,广泛开展面对面、零距离、互动化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是“我最喜爱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话和关键词”主题宣讲活动深入人心。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等著作中最喜爱、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话语和关键词,通过组织开展主题征文、“学习朗读者”音(视)频征集展示、“微党课”宣讲等活动,引导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欢乐社区行让宣讲活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在晨曦、燕春2个社区开展集中宣讲活动,邀请河北报业集团宣讲员董鑫为社区居民做宣讲报告,我市基层义务宣教员张伟伟、马青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学习践行十九大精神,做了题为《立足社区小舞台、奉献青春大作为》《小家梦 国家梦》的宣讲,同时市艺术团精心编排,演出了《我学习、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姓喜谈十九大》等主题文艺节目,近200名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参加了活动。三是网络宣讲让网民随时随地学起来。在“水城有故事”“迁安报社”“迁安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等微信公众号开设“学习党的十九大”专栏,累计推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相关图文消息35条,以H5、美篇等形式推送各单位学习信息280余条,利用群众听得懂的网言网语宣传解读十九大,传达党的声音,扩大宣传效果。利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上网下乡”、“机关干部工作群”、“党建工作交流群”等微信群、社区QQ群推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内容1000余条。组织开展“迁安版朗读者”“百姓故事汇”网上宣讲等活动,打造立体式宣传宣讲平台。市工会在“迁安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有奖答题活动,吸引万名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四是百姓身边的宣讲阵地让宣讲既要有内涵,又要接“地气”。在全市组织开展“宣传十九大、文艺进万家”系列活动,编排十九大精神主题文艺节目10余个,组织市艺术团深入各镇乡开展文化惠民20余场次;在机关、学校、村(居)、社区、主要街道、公共场所设置利用户外广告牌、LED电子屏幕等多种形式,设置十九大主题公益广告12000余块;在市政广场、黄台山公园、人民广场设打造十九大精神主题宣传景观带3条;全市534个行政村均安装了大喇叭,用“地方话”“百姓话”解读党的政策,真正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五重安乡利用阳光党务村务电视公开平台,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制作成适合党员干部和村民学习的宣传资料并分期上传,全乡2580户村民打开电视就能够同步进行学习。

二、实际成效

理论宣讲工作,是深化和拓展理论武装工作的有效途径,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提升干部群众素质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理论宣讲“六进”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全市进一步兴起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真正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迁安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经验启示

1.理论宣讲工作只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发挥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理论宣讲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人民群众密不可分。从一定意义上说,宣讲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动员群众的重要使命。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理论宣讲架起理论通向群众之间 “桥梁”,充分发挥理论宣讲“黏合剂”、社会矛盾“减压阀”的作用,才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之转化成为推动迁安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2.理论宣讲工作只有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才能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理论宣讲是加强理论教育和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落实到基层、深入人心的一个有效载体。开展新形势下的理论宣讲工作,只有一改以往板着面孔“背靠背”式的理论灌输,运用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接地气的宣讲形式,深入浅出地解读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才能推动宣讲多层次广覆盖,提升宣讲的时度效。主题文艺演出、网络微信宣传、大喇叭、黑板报等多种“接地气”的方式方法,育教于理、育教于文、寓教于乐,及时、鲜活地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干部群众随时随地学起来。

3.理论宣讲工作只有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才能形成上下联动、广泛参与的大宣讲格局。加强各级理论宣讲建设建设、健全“三级宣讲网络”、完善理论宣讲工作机制是促进理论宣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理论宣讲工作大格局的建立,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了整体合力,把理论宣讲工作有机地融入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整体中,融入到社区、农村、学校和企业等基层单位的管理之中,为理论宣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向共进

甄占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发展,改革开放也不可能取得重大成就并不断向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向共进,是一个休戚与共、有机统一的历史进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方位,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新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推进同新的伟大道路的开辟相互贯通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快速发展,不仅给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尊严;改革开放打破了束缚人们的体制桎梏,促使亿万人民从沉闷僵化中觉醒,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能力;改革开放促进思想理论创新,推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创新,使我们党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40年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

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就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新的重大命题,并反复强调作为一场新的革命,改革开放是为了兴利除弊,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决不是也不允许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使改革开放有了明确方向。回溯40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可以看到,党在新时期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下展开的,整个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逐步深化的。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再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部分地区和领域对外开放到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中开启了新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跨越,走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道路。

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改革开放史。新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推进同新的伟大道路的开辟相互贯通,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逻辑和鲜明特征之一,筑就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不凡历程和非凡成就。

确立全面深化改革新布局和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也是一篇不断续写的大文章。改革开放就是这一开创性事业的强大引擎,也是谱写这篇大文章的如椽巨笔。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统筹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两个伟大革命”,以巨大政治勇气和高超政治智慧推动改革开放。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进而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强化党对改革开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顶层设计;着力攻坚克难,加大改革力度广度,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显著提升了社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谱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新布局和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确立,就是一系列啃硬骨头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的实施。

更为重要的是,在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实践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特点和创新价值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观点。比如,阐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阐明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张;阐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阐明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阐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等等。这些新的思想观点涵盖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方向目标、特点规律、重要任务、方式方法和组织领导等多个方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度调整,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更为我们立足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纲领。

以改革开放新创造新突破汇聚发展进步新动力新优势

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不断进行改革,而这种改革又要同整个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入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深入把握改革开放的方位、方向和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切实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哪里、改革开放就推进到哪里,以改革开放的新创造新突破汇聚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新动力新优势。

以更高站位和追求审视改革开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说4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形势所迫,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改革开放就有被时代抛弃的危险;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信、自觉和自强的使命追求。因此,对于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要同中国的命运、科学社会主义的命运、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联系起来去考量,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联系起来去谋划。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领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意义,以更高目标追求审视和对待改革开放,使改革开放在历史逻辑、时代潮流中继续深化,更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

以更强定力和自信把握改革开放。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鲜明方向和坚强定力。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但也应清醒看到,这个历史机遇期又同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利益关系的深度调整相交织,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叠加,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更为突出。特别是世界上有些国家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对中国进行政治误导、战略遏制、全面施压的力度不断升级。在这样复杂背景下推进改革开放,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把握改革方向、改革举措的主导权,防止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以更宽视野和思路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推进,同改革开放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展开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定型,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深化改革开放,就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注重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同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更好结合起来,把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同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把扩大实践成果和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形成长治久安的制度优势结合起来,用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