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宣讲参考

李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能够快速形成

2018-06-13 16:56   来源:本站

转载自:宣讲家网 李俭 中宣部原政研所研究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构成都不是单一的,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是多方面的。一种思想体系的产生,离不开个人的智慧与努力。共产主义政党诞生以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每一种发展与丰富,固然充满着集体智慧,但领袖人物从中所起的作用则是至关重要的。从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无不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既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又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巨大理论勇气、超凡政治智慧、远见卓识和独创思想,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看待一个思想体系的产生,不能孤立地看,要联系地看;不能片面地看,要全面地看。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绝非偶然,总是要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长期“厚积”是基础,快速“薄发”是结果。这就如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于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用了几十年时间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从而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也如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并非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而是从大革命时期就开始萌生。虽然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只有五年时间,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地、全面地看就会明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能够快速形成了。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凭籍其丰富的阅历。有道是“经历是一种财富”。习近平同志有着下乡知青、从军行伍经历,担任过最基层的农村支部书记,在县里、地区、省市都任过职,一直到中央。如此丰富阅历累积了极为厚实的从政经验。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期间,他走遍全县200多个自然村,扛起了治理当时有名的“高产穷县”的重担。治穷,从抓多种经济发展、富民入手;治懒,从抓干部作风入手;治愚,从抓教育、抓人才入手。他要求大家围绕“看、用、养、招”四个字做文章。他说,看待人才贵乎正,使用人才贵乎当,培养人才贵乎周,招聘人才贵乎广,才集贤众,方能振兴经济。正是这样的思想引领,为当时的正定引来大量人才,“高产穷县”的状况很快有了改变。

中国有句古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习近平同志丰富的阅历,特别是“郡县治”的经历,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发展丰富。我们看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早已萌生,在正定,他提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在宁德,他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和粮库”的理念;在浙江安吉,他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在浙江工作六年,从《之江新语》中能够看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怎样为人、怎样为政、怎样为官,“心无百姓莫为‘官’”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等等都已萌生。而这些为其到中央工作、为其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哈萨克斯坦共产人民党中央委员会书记阿依肯·科努罗夫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从政经历都是从基层开始,他们熟悉群众,了解人民疾苦,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执政党的根本区别。”

第二,凭籍其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深刻了解。一个科学思想体系的诞生必须面对中国实际,对中国社会各阶层要有深刻了解。如同当年毛泽东同志投身革命,从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入手一样,习近平同志从当农民开始,从最基层起步,因而他对中国社会各阶层都有深刻了解,这对于其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农民阶级境况如何,中国工人阶级现状怎样,中国知识分子作用发挥如何,中国军人价值观怎样,中国富裕阶层是怎样富起来的、贫困阶层的穷根在哪里……对此,习近平同志都进行了透彻了解和深入分析。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对于农民他最为牵挂。每次到农村考察,他总是要到农民家里嘘寒问暖,揭开锅盖看看吃得怎么样,算算收支了解家庭经济状况怎么样,询问医疗有没有问题、孩子上学是否困难,关心农民兄弟的衣食住行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习近平同志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亲自研究、指导和推动了一大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实施,特别是大力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人以上,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如果没有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深刻了解和分析焉能做到?而基于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深刻了解和具体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便具有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第三,凭籍其对中国民情民愿的真实把握。在某一时期,一个政党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一代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都是由当时的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决定的。科学思想之所以科学,是因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脱离于民的理论、思想,不为民所接受的理论、思想,是没有任何用途和前途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所以成为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而这又是建立在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民情民愿的真实把握基础之上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梦想,也是最实际的民情民愿。习近平同志真实地把握住了,并在其思想体系中凸显了出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党的十九大“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无不凸显民情民愿。特别是他的“人民利益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习近平同志认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他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民愿、民生得到高度重视和厚重阐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工作导向与实绩的显著标志,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第四,凭籍其对中国矛盾和问题的明察秋毫。我们党一直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化”的立足点就在于要从解决中国矛盾和问题出发,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伟大飞跃,就在于从中国矛盾和问题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也如此。以分析矛盾相生相成、以解决矛盾共进同行,扎根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聚合了13亿多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具有无比深厚的现实基础和十分鲜明的实践特色。

我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经济转型为以质量、效益为发展目标。习近平同志明察秋毫,适时提出了新常态的经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并要求全党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诞生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措施落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方式正在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正在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正在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使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在顶住巨大风险压力、攻坚克难中上了新台阶。我国经济正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开创了稳中求进的新格局,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第五,凭籍其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前瞻思考。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在于他能够立足本民族现实、谋划本民族未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是如此;毛泽东解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如此;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也是如此。现在,接力棒传到习近平同志手中,中国的未来走向何处、民族的未来如何发展?习近平同志以极大的勇气和担当,既植根于历史的中国,也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放眼于未来的中国,大智慧谋划大战略,大手笔续写大文章,提出一系列立足当今、着眼长远的利国利民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世界一流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一不是既立足中国现实需要又面向民族未来前景的战略谋划。由“三步走”战略演进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这种接力赛式的对民族未来的谋划,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显现得耀眼夺目,也显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伟大抱负和高瞻远瞩。

第六,凭籍其对世界形势的精准分析。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早在1921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中国的问题本来是世界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今天,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时刻,习近平同志明确地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当今的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由于新一轮权力转移的出现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主导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存在的弊端愈发凸显,进而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尤其是随着当今世界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难民问题、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增多,为了适应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要求,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各方要求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呼声日益强烈。习近平同志对此进行精准分析,豪迈自信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着眼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阶段新形势,致力于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等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建立更为合理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等方面,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深化了全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七,凭籍其浓郁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挑战是强者的机会;成功发源于问题,强者成功于挑战。习近平同志以其对党和国家极端负责、对人民大众极端负责的使命担当,怀有浓郁的问题意识,正视而不回避问题、解决而不敷衍问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们看到,在其思想体系中治党治军思想占有极重分量,而治党治军思想的形成恰恰是出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勇气和担当,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再塑肌体,再塑形象。首先,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坚毅担当、铁腕反腐、凝心铸魂、正风肃纪,“打虎”“拍蝇”“猎狐”三招并发,重锤之下火光四射;其次,党内教育接连开展,为全党同志“补钙”“加油”,坚定全党的本色初心;第三,紧紧抓住党内突出问题,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第四,制度建设持续加强;第五,瞄准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个关键,特别是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巡视等一系列创新性“组合拳”探索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效途径,向着夺取反腐败压倒性胜利的目标砥砺前行。这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的蜕变,这是一个国家朗朗乾坤的希望。也正是由于党内腐败问题愈演愈烈严峻形势的倒逼,使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痛下决心,自我革命、自揭疮疤,使得新形势下怎样建党、建成什么样的党的思想得以丰富与发展。

军队建设亦然。作为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旗帜鲜明反腐败、大刀阔斧搞军改,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等新理念相继诞生。“经过5年努力,人民军队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虎虎生气、堂堂正气、融融暖气布满军营。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打败任何来犯之敌!

第八,凭籍其厚重的理论造诣。习近平同志在其丰富的阅历中结合从政实践,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治国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和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完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可以说,厚重的理论造诣在其新思想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和制度体系安排;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治党治国治军、管理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对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目标和任务作出的新的科学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国家治理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一位境外共产党领导人这样说:“过去中国人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我们说,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因素

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每个时代的思想理论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活动的结果。

第一,从当代中国的时空方位中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必然性。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是时代之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无疑是新时代,而这个新时代的基本指向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阶段,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跨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同这个新时代相伴随,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是如何认识中国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如何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如何有效应对中国发展起来后更具复杂性、挑战性的问题,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一言以蔽之,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要论断: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背景必须把握好的总背景、总命题,也是一个总逻辑、总线索。

第二,从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必然性。当今中国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40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成就需要发展,变革需要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开展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需要理论指导。这一全方位、开创性的实践过程赋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可以说,这一新思想是在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的伟大实践丰厚沃土中长成的参天大树。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定会彰显出强大实践魅力和现实说服力。

第三,从中国与世界的密切联系中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必然性。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发紧密,特别是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市场、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影响日益扩大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更是同人类命运、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是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方面呈现在世人面前。如此这般的形势,迫切需要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同时,也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世界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等一系列时代之问。正是基于这样的形势变化和这样的大背景,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习近平同志,深刻把握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逻辑,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精彩回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世界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成为代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方向。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第四,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必然性。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奋斗中积累起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浓墨重彩。这些在历史上都曾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承、怎样光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植根于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红色精神谱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灵魂,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恪守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为核心的政党价值观,实现了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充满思想的力量、道义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

第五,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丰富发展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老祖宗,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石。科学之树常青。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理论的活力在于不断发展。信守马克思主义需要联系实际也必须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也必须发展。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火热实践和中华民族5000多年博大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也没有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脉”,而是使我们的老祖宗、我们的“根脉”在当今中国愈益焕发出真理的光芒、文明的光芒,使我们底气更足了、力量更强大了。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魅力和独特优势所在。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实践累积而步步深化、环环紧扣、层层展开的科学体系。科学之树常青。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伴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着“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更加丰富!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伟大时代产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时代。党的十九大一个重大历史贡献,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国家指导思想,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这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对于更好地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涉及国策、国体的悠悠大事。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老祖宗,也是选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的老祖宗。老祖宗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丢了,党就变色、国就变色。且不要说党的性质、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绝不能丢老祖宗,就是从一个执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具有稳固的思想基础来讲,也绝不能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动摇了乃至放弃了统一的、稳固的思想基础,党将不党,国将不国,一个民族势必成为一盘散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一些国家策动“颜色革命”,都是从动摇思想基础开始的。对前苏联,更是在思想领域制造混乱,导致大部分苏联共产党的干部、高级干部不再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国前中情局雇员彼得·施瓦茨在《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中曾以骄傲的口吻说:“谈论苏联的崩溃而不知道美国秘密战略的作用,就像是调查一件神秘的死亡案件,而不考虑谋杀。”这种谋杀、这种演变,就是从思想领域入手的。2018年5月9日,俄罗斯红场大阅兵,戈尔巴乔夫掩面痛哭,是悔恨、是负罪使然。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作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中国,要牢牢汲取国际上的经验教训,绝不能在思想领域出现问题,绝不能放弃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否则,就要出现颠覆性错误乃至挫折。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已被实践充分证明,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实现国家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对于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确保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中华民族广大人民凝心聚力。每个民族都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都要有凝心思想、聚力引领,更不要说我们这个拥有56个民族、近13亿多人口的大国。在中东的一些国家,正是由于外部势力特别是美国的插手破坏,导致精神支柱坍塌,整个民族心思混乱、力量不聚,如伊拉克、利比亚,成为世界上最混乱的国度。生灵涂炭,国家倒退,民族凋敝。活生生的教材就在眼前。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将不同习俗、不同文化、不同诉求的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因素,建立起最为广泛的爱国兴国统一战线,画出最大同心圆。同心圆要有圆心,团结要有凝固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圆心,就是凝固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着浓厚的人民观,体现着满满的人民情怀,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思想,就是不断增加人民大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民”成为其价值判断的“定盘星”、思想体系的“路由器”、理政行动的“指南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饱含着系统的“人民观”。“人民主体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民者,国之根也。”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目标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导向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最重位置、最佳位置,且是任何人和物都不能取代的位置。“人民利益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

习近平同志认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此植根人民、深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好思想,焉能不受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戴?岂能不是新时代各族人民同心圆里极好的圆心和各族人民大团结中极好的凝固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56个民族的大家庭焉有不和谐的理由,焉有不团结的道理?而有了这样的同心圆,有了这样的凝固剂,何愁全国各族人民不能同心同德,何愁全国各族人民不能凝心聚力,从而朝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戮力奋进!

第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新时代国家的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其中,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各方面事业的发展等,都有体现、都有要求。这是我国宪法能够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就一定要有思想保证、精神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和引领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犹如一艘巨轮驶向广阔无际的蓝海,巨轮航行要有北斗导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北斗导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像奔驰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的复兴号,列车奔驰要有动力牵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牵引的动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高歌猛进。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