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中心组通讯

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通讯2018年第10期

2018-05-31 16:48   来源:本站

目 录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中共辛集市委书记 邸 义

●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

促进“少数服从多数”有效贯彻落实……………………………………………………………张家口学院党委书记 张俊贵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做好四篇文章 扎实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中共广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慧芳

●学者观点

坚定不移地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马建堂

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中共辛集市委书记 邸 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 辛集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结合辛集实际, 因地制宜、求新求变、奋发作为,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辛集路径。

一、坚持在传统产业提质上下功夫, 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习总书记强调指出, 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抓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使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产业素质得到新的提高。从辛集市经济发展现阶段实际情况看, 皮革、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市场需求仍然非常旺盛, 对财政税收、劳动就业的支撑地位仍然不可替代, 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地“砍”, 而是科学地“减”, 减少那些污染环境、高危风险、落后产能的因素, 真正使传统产业除污去垢、轻装上阵, 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对皮革业, 我们以被列入京津冀环保治理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石碧、杨志峰等国内顶级环保、皮革专家为技术支撑, 引领推动108家制革企业进行整合重组, 最终形成30家左右股份制骨干企业;我们还成功引进了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兴昂国际公司, 正在全力推进投资10亿元的集制革、服装、箱包、鞋靴全产业链的一期工程项目建设, 真正实现投入上规模、工艺上水平、环保上档次, 着力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生态皮革生产基地。同时, 组织皮革企业以“辛集展团”整体形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 先后惊艳上海滩、火爆时装周、挺进米兰展, 与国际大品牌同台竞技, 在世界舞台展示辛集皮革形象。我们还要努力打造千亿级大产业, 进军乃至占领国际高端销售市场, 真正实现由“中国皮都”向“国际皮都”跨越。对钢铁业, 严格落实国家和我省的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 向产业高端和尖端发展。两年来, 澳森公司在环保技术攻关、科学精准治理上投入达到4亿多元, 取得重大突破, 总体颗粒物排放低于国家标准30%, 二氧化硫低于标准40%, 氮氧化物低于标准10%;同时, 还积极研发生产82B、焊丝钢等特种钢材, 努力打造科技澳森、绿色澳森、生态澳森、旅游澳森;对化工业, 实行总量控制, 坚决关停取缔11家涉氯化工企业;同时, 按照环保部“退城入园”的要求, 积极引导液压支架油、皮革辅助剂等12家市区内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化工企业向开发区整体搬迁, 在规模发展中提升环境治理和抵御风险能力。

二、坚持在新兴产业培育上下功夫, 着力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科技发展

习总书记强调指出, 要培育新产业新产品,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 推动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转变, 努力在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中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如果说传统产业是辛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财政税收的根基, 那么, 高新技术产业就是辛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尖兵”。去年以来, 我们抢抓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重大机遇, 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关系, 转化落地一批高科技研发项目。按照“科技引领、特色鲜明、多点支撑”的思路, 大力引进、培育了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3D打印、石墨烯、溅射靶材、线性滑轨等30多个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辛集绿色发展的新增长极。特别是辛集双吉化工公司, 通过与上市企业利民公司开展股权合作, 得到2.4亿元资金注入, 进行了大力度技术改造, 将超越美国陶氏公司, 成为世界最大的代森锰锌颗粒分散剂生产基地。下一步, 我们还将继续支持申科、腾跃、金士顿、鸿锐等骨干企业, 以中科院、中铁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顶尖科研院校科技力量为支撑, 着力打造精密互感器、聚氨酯高铁材料、空气悬浮轴承、橡胶手套等20余个“全国第一”, 全面提高辛集高科技产业在业内的话语权、定标权、定价权, 努力在未来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三、坚持在高端人才引进上下功夫, 着力推动研发创新、转化创新、体制创新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 明确把“人才强国战略”列入国家“七大战略”之一。同时强调指出,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切实增强引人才、育人才、用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设立了5家院士工作站, 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目前, 正在积极与任南琪、谢建新、费维扬、王辰等相关领域的院士进行洽谈, 今年全市院士工作站将达到10家, 力争达到15家。同时, 我们还设立了人才引进、自主研发等奖励基金, 为高层次人才配备了50套“博士楼”, 现已引进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端院校及意大利、土耳其的16名高端人才入住, 为骨干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我们还积极鼓励企业引进管理、技术、应用等领域的顶尖人才, 为辛集企业发展服务, 为辛集经济发展服务。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引导下, 河北金谷公司以年薪100万元聘请山东鲁西集团技术专家任公司技术副总, 并与江南大学联建了研究生流动站, 正在联建博士流动站、院士工作站, 目前正在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增塑剂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基地。人才战略是强国战略, 更是强市战略。我们将按照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 努力以最真诚的态度、最优厚的待遇、最宽松的政策, 为各类高端人才搭建一个创新创业、成就辉煌的平台, 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 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促进“少数服从多数”有效贯彻落实

张家口学院党委书记 张俊贵

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民主制度在基本表现形式上意味着少数服从多数的政治制度。但是,又不能简单地把民主等同于少数服从多数或者反之,因为一方面多数决策并不意味着始终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民主的决策必须是科学的。少数服从多数既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又不能在政治、法律制度中简单机械套用。这就需要明确少数服从多数法理依据,也需要搞清楚它的具体形式和实现路径。

一、“少数服从多数”的法理来源及其实质

少数服从多数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党的重要组织纪律,也是我国民主政治活动必须研究和把握的现实课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我们应当坚持五个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必然是坚持少数服从多数,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作为民主集中制重要原则之一的“少数服从多数”,在《党章》和《宪法》中作了明确规定。《党章》第十条、第十七条规定:“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第六十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延长本届任期的条件,第六十四条规定宪法、法律和其他议案表决通过的条件,都是坚持了少数服从多数。

《党章》和《宪法》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精神,同时也明确了“少数服从多数”的至高法理地位,为在实践中有效贯彻落实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提供了根本法理依据。党章和宪法虽然对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了规定,但仅仅规定其法理地位和原则精神,具有宏观层面的意义,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精神的贯彻落实,主要体现在根据党章和宪法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上。

在党内法规方面,一是党章相关法规,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党组)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凡属重大问题,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集体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作出决定,不允许用其他形式取代党委及其常委会(或党组)的领导”;二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方面的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参加选举的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方能进行选举”,“被选举人获得的赞成票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的人数的一半,始得当选”;三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方面的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全会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党委委员到会方可召开”,“凡属应当由全会或者常委会会议讨论和决定的事项,必须由集体研究决定,任何个人或少数人无权擅自决定”,“表决可以根据讨论和决定事项的不同,采用举手、无记名投票或者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赞成票超过应到会党委委员半数为通过”,“常委会会议应当有半数以上常委会委员到会方可召开。讨论和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委会委员到会”,“对党委委员、候补委员作出撤销党内职务以上党纪处分决定,必须由全会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决定”;四是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方面的党内法规,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会”,“进行表决,以党委(党组)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五是关于纪律建设方面的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明确规定:“实施党纪处分,应当按照规定程序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不允许任何个人或者少数人擅自决定和批准”。

在国家法律法规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选举法、代表法、组织法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和通过决议,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常务委员会的决议,由常务委员会以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中明确规定:“提出质询案的代表半数以上对答复不满意的,可以要求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明确规定:“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明确规定:“常务委员会审议的法律案和其他议案,由常务委员会以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少数服从多数”就是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大家的正确意见。依据多数的意见作出决定或决议,持不同意见的少数必须服从和执行多数的决议和决定。

二、少数服从多数的实现形式

“少数服从多数”虽然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原则,但在贯彻落实“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时,必然涉及到“数”,那么这个“数”就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参加会议的基数,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有三种基数:法定数(经批准数额)、应到会人数和实到会人数,但在实际运行中,经常使用的是应到会人数和实到会人数,如,《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参加选举的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方能进行选举”,“被选举人获得的赞成票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的人数的一半,始得当选”;二是会议中赞成的“多数”与“少数”相对数,这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根据具体情况,都有规定,具体有以下几种:

第一、简单多数。一般出现在选举事项中,特别是二次选举上。按候选人的得票多少决定,不考虑得票是否过半数。

第二、相对多数。民主集中制在一般意义讲的少数服从多数就是指这一类。“相对多数”的关键点是“多数”的法律规定,必须超过“合法基数”的半数。这种情况普遍适应于民主集中制的决定、批准、审查、选举、表决、审议、撤销等事项。

第三、绝对多数。“绝对多数”是指对较为重大或重要等事项作出决定或选举所要求的“多数”的质的规定。这里的多数一般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合法基数一般要求应参会人数达到三分之二以上,比如,《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全会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党委委员到会方可召开”,《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规定:“党组会议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党组成员到会”;二是“多数”要达到全体应到会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方能通过,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第四、特殊多数。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就是使决策更加科学,而作为民主集中核心原则的少数服从多数是在强调民主性的基础上来保证其科学性的,这样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内,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还规定民主集中制制的特殊形式---尊重少数。尊重少数从实质上讲是少数服从多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就是本文所讲的“特殊少数”。目前,有两类,一是首长负责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国对偏重于执行层面的组织或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特殊形式--首长负责制,比如,我国的行政机关大多实行这一制度;二是报请决定制。这种职权国家法律仅赋予我国各级检察院检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如果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的决定,可以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三、少数服从多数实现的路径选择

少数服从多数,既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也是党和国家各级部门(机构)议事和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求,也是必须遵守的重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就要求必须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少数服从多数。

少数服从多数在实践层面树立“多数”的至高无上的理念。意识是决定行动的先导。要想确保少数服从多数在实践中的有效实现,作为各级机构和部门,特别是作为各级机构部门“关键少数”的主要领导要有少数服从多数的的民主集中制意识,更要维护和尊重少数服从多数的结果。

少数服从多数在实践层面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实践中贯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要注意区分各类会议的类别,代表性会议都是就法定事项在法定时间内作出决定或通过决议,比如党和国家的代表大会就会议决定或通过的事项要严格按照“多数”的规定性,一票就是一票,只要合法就行;工作性会议有的是通过决议,有的是作出决策,通过决议的严格按照法定的规则按得票数量决定,决策性决定在按法定规则根据得票多少作出决定时,要充分考虑少数人的意见,特别是得票相近时,不是急需决策的事项要暂缓作出决定,会后要充分论证调研,再次提交会议表决。

少数服从多数在实践层面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以会议外的请示沟通代替会议决定。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特别是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或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单位的主要领导,没有完全理解其负责制的内涵,以提高工作效率或没什么大事为由,认为自己能够“决定一切”的理念,需要通过会议决定的事项,往往在副职或下级请示工作过程中,以个人的答复代替了组织的决定,对有些个人感觉重大的事项仅就有关人员进行小范围的沟通。二是以会议讨论代替会议决定。有的单位领导对民主集中制理解不全面,对一些需要会议决定的事项能够提交会议决定,在会议上也能够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参会人员认真积极讨论,但往往忽略会议最关键的表决环节,主要领导根据与会人员的讨论情况进行会议结论。

做好四篇文章 扎实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中共广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慧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基层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大阵地、大群体、大工程,如何跟上时代的节奏,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是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广平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做好顶层设计、文化队伍、特色活动、设施基础等四篇文章,不断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强起来、热起来、火起来、亮起来。

一、注重顶层设计,让基层文化阵地强起来

一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把手的关注和重视,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这项工作中,该县坚持顶层设计,挂图作战,有力的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一是成立了高规格组织。在全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常委宣传部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成员单位一把手为组员的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统筹、协调宣传文化工作,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采取了高规格设计。该县基层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基地、每一个场馆、每一面文化墙全部聘请设计公司设计,并将每一个设计方案报县委书记审批,同意后,方可施工,大大提高了基层文化阵地的规格。如在设计37个贫困村建设的宣传文化科普长廊中,先后聘请了三家设计公司设计,修改了12次,最终通过审核,制作悬挂后,得到了兄弟市县的好评,纷纷效仿学习,同时也以实用、美观的特点,得到了群众的赞赏。

三是实施了高规格督导。为确保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进度和质量,县委书记带领县四套班子领导、各单位一把手每半月进行一次实地督导观摩,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排队,对于连续三次排名后三位的,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一张负面清单,极大的提升了各乡镇的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队伍建设,让基层文化阵地热起来

拥有一支稳定的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提高基层文化阵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该县通过建强三支队伍,真正让基层文化阵地热起来。

一是配强文化带头人队伍。通过多渠道选拔、多层次培训、多平台锻炼,在全县169个乡镇村,选拔出204名文化带头人,他们发挥各自特长,活跃在基层文化阵地,成为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的“常青树”。据统计,近年来,共开展活动1000余场,切实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选优义务宣教员队伍。按照义务宣教员的选聘范围、条件、程序,从全县选拔了167名义务宣教员,通过培训,这些义务宣教员定期开展党的理论、优秀传统文化,移风易俗、文化活动等宣传教育,为群众解疑释惑,去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活动200余场。

三是用好各类专业队伍。充分利用全县的理论宣讲骨干、文艺专业人才、草根艺术家等组建专业宣教队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定期深入机关、学校、企业、乡村等开展培训、举办活动,为基层文化阵地培育了一支永不走的宣教工作队。截至目前,共发展戏曲票友文化户70家,葫芦烫画专业户10家、摄影文化户50家、书法绘画户60家,民间秧歌队、广场舞队108支。

三、抓实特色活动,让基层文化阵地火起来

开展丰富多采、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建设基层文化阵地的最终目的。该县通过抓实系列活动,不断让农村文化阵地红火起来。

一是剧团主动下乡。通过企业冠名、独家赞助、联合捐助等方式筹集活动资金,组织剧团,挑选精品节目、精品剧目,深入全县169个行政村,进行文艺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乡镇积极邀请。各乡镇通过自己筹措资金,邀请剧团带节目、带器材深入到乡镇进行送文化,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据统计每年主动邀请活动达到200多场。

三是组织系列比赛。充分发挥我县“星光擂台”的品牌效应,通过举办农民模特赛、农民歌手赛、戏曲票友赛、农民广场舞赛、秧歌舞赛、器乐大赛、读书赛、象棋赛等系列比赛,充分挖掘和培养农村文艺人才,推出优秀人才,为农村建立一支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文艺队伍,繁荣农村文化生活。

四是开展“文艺志愿者下基层”活动。依托县文联、组织县音协、戏曲家协会等文艺志愿者,编排精品文艺节目,利用节假日深入全县农村进行巡回演出,丰富群众节假日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在学习十九大精神中,创作的山东快书《全家盛赞十九大》、坠子书《不忘初心》、说唱表演《说唱十九大 来到家门口》等广受群众喜欢,在全县表演达200余场,其中山东快书《全家盛赞十九大》还在省内巡回表演。

四、夯实基础设施,让基层文化阵地亮起来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是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活跃基层文化的重要抓手和根本保证,该县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激活了农村文化阵地,激发了农民参与热情,促进了基层文化阵地越来越繁荣。

一是实施阵地提升工程,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该县重点推进了两大项目建设。一是总投资1亿元的集规划馆、档案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为一体的三馆两中心项目。该项目是邯郸东部唯一一座现代化、多元化、开放化的全功能性文化综合体建筑,今年将投入使用。二是投资2亿元的包含和圣书院、水陆画院、广电综合体、新媒体创意大楼为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项目,该项目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文化产业起到积极作用。

二是实施阵地完善工程,实现乡村文化全覆盖。广平县将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同部署、同落实。一是完善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十个一”要求,对35个重点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二是打造系列场馆,延伸教育。广平县利用农村闲置的老房子、精心打造了宣教馆、党史馆、村史馆、廉政馆、村党校等独具特色教育阵地。同时,依托乡村文化优势,打造“一村一品”,如依托双庙村书画人才多的优势,打造了书画馆;依托十里铺邮驿文化,打造了红色邮驿馆,等等。

三是实施网上阵地工程,开创宣传文化新格局。广平县创新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机制,打破部门限制,将县委、政府信息科、宣传部新闻科和网管中心等深度融合,成立了广平县微信新闻信息统筹协调中心。通过制定强有力的推进措施,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信息资源、畅通了报送渠道,彻底打破了信息传播“中梗堵”问题,形成了合纵连横的立体宣传阵势,开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先例。

坚定不移地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马建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夯实基础的关键,必须用高质量发展理念统领经济工作,坚定不移地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一、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产品和服务高品质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主体几乎都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生产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和其他生产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所以高质量发展第一位的要求是产品和服务要不断提高质量、改进品质。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大到一个经济体,小到一家商号,凡经济发展的强者,百年不倒的名店,无一不是把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视为生命,关注质量、关心品质、创造品牌、打造名牌,在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亦创造和收获品质的价值。所以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全方位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细化质量标准,严打假冒伪劣,弘扬工匠精神,严格质量管理,鼓励产品创新,强化优胜劣汰。

高质量发展是供给与需求高匹配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供给都是为了满足需求,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高低皆由消费者说了算,皆由市场决定。现实生活中,不仅需求海量多样,而且繁杂多变。供给今天能满足需求,不意味明天亦能满足需求;明天能满足需求,不意味着可以永远满足需求;这部分供给能满足需求,不意味那一部分也能满足需求。高质量的发展,不仅要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还要求供给结构能保持弹性,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反应、适应、跟上需求结构的变化,在动态中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不断变化的、丰富多样的需求,更要求在技术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靠新供给不断创造着新需求,在供给与需求的不断满足、互相创造中实现着供需动态匹配,推动着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资源和要素高效率利用的发展。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满足需求的供给,需要多种资源的耗费和生产要素的投入。现代市场经济不仅讲究质量,也要讲究成本。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产品和服务不仅物美还要价廉;供给体系满足相应的需求,还要较少的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效率观。我国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极为关键的就是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一句话,既要讲究有品质的产品,也要讲究更少的投入。这就意味着要进一步推动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更要进一步消除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是严格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系统,面临的环境异常复杂,不确定性是一个永恒话题。经济系统的运行也时常出现部件之间这样那样的摩擦和控制系统某种程度的失灵,这是常态,也是现实。对于任何现代经济体系而言,杜绝所有风险的发生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很难做到。应该做到的,一是防范小风险累积成大风险,有时小风险的释放还有利于防范大风险,就像物理器具中减压阀的作用;二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否则会严重扰乱经济的正常运行,损害经济运行的质量,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监测、防控和处置的体制机制。

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是科技创新,为此需要全面实施党中央确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二是体制改革,为此需要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性。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铁器时代再到蒸汽动力、电力时代直至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归根结底是基于科学理论的科技创新。正是人类史上三次伟大的科技革命,人类社会才进入以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社会。

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两条基本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科技创新创造着新的具有更高更好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新的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总是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材料、新的动力、新的工艺和新的产品。比如,仅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迄今就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通信产品,其间又有很多老产品被淘汰,从BP机到“大哥大”,从普通手机到智能手机。彩色胶卷、普通照相机、各种磁带录音机、MP4播放器,也已经或大都被智能手机送进历史“垃圾堆”。电商冲击着商场,微信替代着短信,“宝宝们”影响着银行。“马力”替代人力,电力替代“马力”,化石能源让位于可再生能源。从石料、木料到钢铁、水泥,再到纳米、柔性、电磁等新型材料,无一不是科技创新的产物,无一不是科技变革的结晶。新的产品集合成为新的产业,新的服务聚集形成新的业态。新的产业和业态的出现推动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着产业结构优化进步。

第二条路径是提高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源于生产过程中动力的升级和机器、机器人及加工中心的使用;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来源于良种的培育、土壤的改良、灌溉的普及、施肥的精准。资源的配置,在经济学意义上主要讲生产资源在部门间、地区间、企业间的配置,它主要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哪里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这既是一个设计资源配置的导向机制和动力机制问题,也是一个解决信息不确定、不对称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变革,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正在把海量需求与多元供给联结在一起,不断地减少着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极大地提高着资源配置的效率。

科技创新要变成现实动力,需要一定的组织、机制和制度把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一句话,高质量发展不仅靠科技创新,也要靠体制创新。

一是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切实调动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真正激发科研人员发明创新的创造力。要进一步改革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除基础研究外,评价科研成果水平的主要尺度是应用和转化,是市场的选择和接受。要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明确界定职务发明人对科研成果的产权关系。只有突破产权界定的障碍,科研人员才能名正言顺地获得科研成果的转让收益。要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加大科技人员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力度的意见,避免期权奖励立即征税、现金奖励税负过重等问题。要进一步放开重大科研项目的选择范围,允许民营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科研人员申报国家项目,并真正一视同仁。

二是进一步加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有活力的微观主体。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要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保证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企业必须能够真正做到生产能多能少、员工能进能出、企业能生能死。不这样做,供给系统就不能保持弹性,供给和需求就会失衡,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下降。

三是加大市场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力度,使市场真正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某种意义上就是把稀缺的资源及时配置到市场需要、消费者欢迎的生产经营活动上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价格改革要深化,价格要能反映供需,能体现成本,能及时调整,能引导资源的优化;税收体制要改革,税制既要简明,又要体现政府的引导;金融体制要改革,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引导,调节资金的分配,优化货币、信贷和资本的配置;土地制度要改革,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征地模式,使土地资源的分配、配置更加有效合理;破产清算制度要改革,加大僵尸企业破产力度,降低重组成本,鼓励破产重整;社会保障制度要改革,人员的能进能出、企业的能生能死必将阶段性增加失业,要完善失业救济制度和再就业制度,既允许企业合理用工、减少冗员,又要通过完善社保制度使失业人员得到培训和尽可能再就业。

三、更好发挥政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举措。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更要切实加强党对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更好发挥政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推进宏观调控方式创新。运用有效合理的财政、金融手段,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使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防止经济大起大落,防止出现危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等改革。减少审批、放宽准入,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切实保障各类产权,真正调动起市场主体参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更好地发挥政府弥补市场不足的功能,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更优结合。制定科学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出台测度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和统计体系,制定符合实际、企业认同的激励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严格查处各种假冒伪劣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企业顺心、放心、安心,让参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主体得到保护、受到激励。(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