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价值维度探究

2011-04-14 15:18   来源:本站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相契合的价值基点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础,也是其根本与核心。“民本”一语,出自《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可以说这是中国民本思想的最初表达。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步发展为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思想理论。诸子百家对民本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要行德政,务以“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则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告诫统治者“政在得民”,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荀子则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人民是国家的基本力量,是国家富强的决定性因素,主张君主要“为民、爱民、利民”。可以说,中国古代民本“重民”、“爱民”、“顺民”的思想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光辉,在客观上限制了王权,保护了民众的部分利益,舒缓了社会矛盾,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精髓思想也对我们今天的群众思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切历史的根本出发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更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参加、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多数人参加、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2]

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传统的重民、贵民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换,全面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及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紧密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3],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根本点。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毫不动摇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作为制定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作为形成政策,进行决策的根本源泉和深厚基础;把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作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坚实根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4]

世纪之交,江泽民总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局,总结历史经验,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坚持了党的群众理论,而且赋予了群众观新的时代诠释。他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与力量之源。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就是要把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原动力,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点也正是基于以人民群众为根本的民本思想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史观相统一的契合。坚持以人为本,是实践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二、人民群众主体与共产党员客体相结合的价值主体

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真正动力,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力量。同时,毛泽东反复告诫: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新中国的“长工”,是公仆,是客体。“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摆正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位置,人民为本,官为末;人民为源,官为流。人民群众是主权者和授权者,党和国家的官员只是受权者。

邓小平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力量最深厚的基础在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才是力量之源。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场伟大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具有空前的艰巨性、复杂性。人民是党新时期的依靠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6]。人民主体地位与共产党员公仆的位置不能调换,要做好人民的公仆,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服好务。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并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江泽民指出:“三个代表”的核心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真正做到顺民心,集民智。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只有发挥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推进。“不管形势和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永远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永远不能变。”[7]也就是讲:人民的主体地位不能变,共产党员公仆性质不能变。另外,他还指出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我们的公仆队伍,要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公仆队伍。以此坚定党员干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好人民公仆。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与共产党员公仆地位的紧密联系,就是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与群众方法。胡锦涛讲:“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8]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好人民的公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一以贯之。以人为本的价值主体就是要体现于人民主体地位和共产党员的公仆本色。

三、人民利益至上与实践标准内在统一的价值标准

一切为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唯一宗旨,也是共产党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核心。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9]。共产党人就是把人民群众当作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标准。同时,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发现真理:“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万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0]。在这里,将人民利益与人民实践相统一,指明了我党一切行动的最高价值标准。

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利益观,更强调人民利益的现实性、应用性与实效性。指出:一切要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并且从实际出发,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非得靠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在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利益这三项标准中,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第一位的,而真理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实践,把人民利益标准与与生产力实践标准科学地统一起来,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功过和改革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和价值尺度,这既贯彻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发展观,也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与实践观。

江泽民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11]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他还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要从人民各方面的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扎扎实实地为人民谋福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胡锦涛非常重视人民利益问题,他要求党员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群众利益无小事。根据新形势下我们党所面临的新任务以及党建方面存在的问题,他号召全党: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体察实情。全面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求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将人民利益标准与实践标准统一于以人为本的价值标准之中,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在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中,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根本利益诉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交融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历史就是要使发展的历史不断地满足和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利益需要,人们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符合人们的利益是历史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提出要把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作为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毛泽东讲:“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12]。同时,毛泽东也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他指出:“有些人怀疑中国共产党人不赞成发展个性,……其实是不对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残酷地束缚着中国人民的个性的发展,……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则正是解除这些束缚和停止这种破坏,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13]。这里讲的就是通过广大人民的自由发展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方针。

邓小平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与文化需要。邓小平还从从改革开放的实践出发,将“共同富裕”引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冲破平均主义的认识偏差,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与共富相统一的发展战略。另外,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自由解放,是邓小平人本思想的终极目标。一方面他发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要把人的建设提到战略高度,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并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在坚持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有”目标,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江泽民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4]可以说,把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人民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是以人为本价值诉求的直接体现。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思想。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十二五”开局的重要时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和取信于民,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3]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4]邓小平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5]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68.

[7]江泽民: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1996-6-21.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370.

[9]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10]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1]江泽民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2.

[12]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13]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8.

[14]江泽民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来源:《中国城市经济》)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