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党的建设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011-11-03 15:21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和表现都带着中国的特点和特性,深刻揭示中国具体实践的规律性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了科学阐述。这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正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才能使中国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时的欧洲,当把它用于指导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时,就需要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①]这也就是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质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但它同时又是中国的,它不仅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也是现实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途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要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同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邓小平也曾经说过:“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能成为束之高阁的理论,而应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全党、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的思想;同时,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务和目的是立足人民、服务人民,并且要依靠人民,要符合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刻的理论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事例,让科学理论从课堂书本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认同、所掌握。大众化不仅仅是表达方式问题,也是根本立场、根本观点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要求和体现,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要求和体现。

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和表现都带着中国的特点和特性,深刻揭示中国具体实践的规律性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中国化、时代化为大众化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大众化是中国化、时代化的目的和归宿,中国化、时代化每前进一步,大众化就要及时跟进一步。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科学的理论总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前提,并依据实践发展不断拓展其理论内容和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不是“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着的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就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与群众相结合,也就是必须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回顾我们党近90年的奋斗历史,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期间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找到了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它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印记。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也同样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时代脉搏、时代趋势的基础上,以直面现实的勇气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与时俱进地回答实践提出的最新课题,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永恒价值的奥妙所在。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必然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保证。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衡量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先进,要放到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首先集中体现在党的理论和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上,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就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最新成果,使其变成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力量。也就是说,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面临现实挑战的必要前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异常活跃,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发展态势。围绕如何看待社会贫富分化、改革的成就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世界关于中国的议论,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之类的言论等问题,一些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的争论从思想界、学术界向普通群众扩散,给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大限度地统一各方思想、形成社会共识、打牢思想基础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着力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概括提炼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回应解答干部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必须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

首先要在坚持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要深入贯彻党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打开理论新视野、开辟理论新境界。要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既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这样的宏大时空和广阔视野,注重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趋势和未来走向,又要注重及时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局部的、阶段性的、最新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进一步揭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的具体规律,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增强我们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本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重要的是还要掌握理论创新的正确思想方法。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革命性品格;以甘当小学生的谦虚态度和深入实际的踏实作风,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敢于突破陈规。要立足当代,认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智慧和养分,立足本国,积极借鉴世界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在博采众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联合攻关,运用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推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其次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在深化理论武装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理论武装是保持党的思想理论先进性的基础工作。因此,必须深化理论武装、深入指导实践,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头脑,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广度深度上下功夫,在运用转化上下功夫。要引导党员干部学习掌握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掌握这一理论体系所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理论武装的突出位置,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引导党员干部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要紧密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着眼于深化理论学习、提高学习质量,进一步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改进干部教育培训,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组织和推动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抓好工程成果的使用和推广,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理论普及工作,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社区进行宣讲,帮助人们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

最后要改进学风文风,在贴近群众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风文风反映作风、体现党风,学风文风好坏直接决定着理论工作的成效。近年来,我们党在改进学风文风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学风文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影响了科学理论普及宣传的效果。要适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把改进学风文风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真正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走群众路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最新成果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理论著作是写给群众看的,是要群众接受和引导群众的,关键是要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让人们感到可亲可近、可学可用。要坚持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统一,体现真情实感、人文关怀,在情与理的沟通中产生共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理论的魅力。要善于把理论观点融入群众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中、融入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中,善于变大道理为小道理、变深刻性为通俗性。要多搭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把话筒交给群众、把讲台让给群众、把镜头对准群众,增加互动交流,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要坚持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9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